不久前,俄罗斯出动45枚洲际导弹进行核战演习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的震动久久难以平息。毕竟,洲际导弹这种镇国重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一定是要搞个大新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武器问世之后,如何避免那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看似有了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不过原子弹又没长腿,也不是啥时候都能像广岛长崎那样一扔了事。于是拥有全球覆盖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就成为军事大国的执着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苏联R-7导弹和美国SM-65导弹相继入役;第一代洲际导弹让两大军事强国开始随意在地图上给核弹头找下家,用核保护伞拉拢小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洲际导弹才是大国军事博弈中最有分量的筹码。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而我们手头只有从未实战部署过的东风1。某大国强装镇定,开始嘲笑我们有弹无枪。1966年,一枚载有核弹头的东风-2导弹从双子城基地发射,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两弹的成功结合,才让中国完全跨进了核俱乐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射程只有一千多公里的东风2号,还无法对"亡我之心不死"的家伙形成直接威慑。因此才有了1969年8月28日,美国公布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对中国重要军事基地及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那年的人们切身感到了"没有洲际火箭就睡不着觉"的危机。而事实上,早在1965年,钱学森主持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在1965年到1972年八年的时间里,研制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八年四弹"规划催生了1967年成功的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和1970年成功的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第一款洲际导弹"东风-5"号也在1966年5月开始总体方案设计。但是对于洲际导弹研发本就薄弱的工业技术基础,一开始还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东风5号在"生于乱世,先天不足"的困境中艰难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洲际导弹的技战术指标远比此前单级的中近程导弹复杂得多。单级火箭在技术上难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这就决定了洲际导弹必须采用多级火箭。既要可靠点火,又要保持稳定的多级分离技术成为洲际导弹研发的最大难关。为此,八年四弹规划通过研发东风4号远程导弹过渡,用小步快跑实现多级火箭的技术突破。

尽管如此,相比东3到东4的继承性发展,远程到洲际的跨度还是要大得多。毕竟洲际导弹打得远还要打得准,当时的晶体管计算机却并不能适应这项要求;而采用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的只有美国"民兵2"一家,元器件技术远远落后的中国必须另辟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梁思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采用当时刚刚问世的,运算速度较高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创造性地将普通计算机改为只会加减不会乘除的增量计算机,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弹载集成电路。

为了东风5的研制,梁思礼曾没日没夜大干五十天。为了找到掉落的小钥球,院所厂的领导、设计师们,全都趴在地上到处寻找。"严肃、严格、严密"的航天三严作风,终于让东风五号在1980年5月18日,迎来首次全射程试验。执行东风5洲际导弹的发射试验测量,打捞回收和护航的580任务,也让中国海军迎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远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风5号全程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再也没有那个国家胆敢扬言对我进行外科手术核打击。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感叹道:"洲际导弹这个东西,你们叫他杀手锏也好,叫他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尽管液体燃料的东风5存在准备时间长,发射阵地固定等诸多缺陷;但正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意"原子弹是纸老虎"后所说的那样,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继续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导弹依旧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尽管有着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借助苏联时期庞大的发射井基地,能携带多枚重型核弹头的萨尔马特,依旧能起到震慑作用。

2015年亮相的东风5B分导式弹头,无疑也是中国当下最具威慑力的武器,绵延千里的地下长城,更让对手不敢轻易发起挑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一代更具威慑力的陆基洲际导弹问世之前,持续改进东风5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这位共和国曾经的守护者也将续写老兵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