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慧经济让平凡工作变得“高大上”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经济、人工智能……近年来伴随着这些新经济名词的炙手可热,智慧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科技含量,也使得不少行业的作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普通劳动者从事的一些繁重“苦活儿”正变得愈发简便和“高大上”起来。

  快递分拣员石仁雨站在韵达上海分拨中心流水线旁,采访对象提供

(小标题)智慧物流让“快递小哥”省时省力

在韵达上海分拨中心,一件件快递从全自动化分拣流水线上流向各自的分拣格口滑入袋中。据介绍,该自动分拣流水线每小时可以处理2万余票快件,配备10余台供件台,近300个格口。

在韵达上海分拨中心干了10年快递分拣工作的石仁雨,真切感受到了近年来中国物流行业“黑科技”的惊人力量。他说,以前要靠人工记忆分拣,又慢又容易出错,现在都是依托大数据,机器人来分拣,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准确率又高。

  快递员杨波头戴蓝牙耳机、车挂智能手机,他称自己是“快递版滴滴司机”,采访对象提供

在快递行业的配送端,“互联网+”让奔波在一线的“快递小哥”轻松赚上“外快”。在上海市区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杨波,每天工作都是“全副武装”——头戴蓝牙耳机、车挂智能手机,一边骑着电动小三轮在路上穿梭,一边打开“菜鸟裹裹”app(一款提供就近寄件服务的应用软件)进行“抢单”。

“在完成既有收发件任务的同时,每天最多可以抢到50单以上,每月可稳定增收6000多元。”他说。

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13亿件左右,已牢牢锁定“第一快递大国”地位;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快递员的数量已逾200万人。

  巡线员用绝缘子探伤仪准确快速查出线路问题,采访对象提供

(小标题)智能巡检为电力工人“减负”

彭星星是国网长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的巡线员,日常工作就是行走于长春所有的6.6万伏高压线塔间,用望远镜探查线塔,寻找隐患。

“最怕的就是一些故障需要登塔才能检查。”彭星星说,现在天气渐暖还好,冬天登塔是一件“痛苦”的事。“尽管有保护装置保障安全,但有时心里还是 犯怵 。”

如今,彭星星不用再“打怵”了。“这是公司为巡线员配置的,可以代替人工爬梯。”彭星星和搭档每人手持一个遥控手柄,搭档操作无人机起飞,彭星星则通过遥控器操纵照相机,仔细探查塔上每处位置。

  彭星星和同事使用无人机进行巡线电检,采访对象提供

过去人工登塔检查要1个小时左右,而现在无人机从地面飞到塔顶再返航,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这个电线塔没有故障,一切正常。”彭星星说,“无人机飞得平稳,照相机像素又高,看得清清楚楚。”

据了解,如今无人机巡线检查已在中国不少地方的电力部门中获得应用。

“过去很多断电处不能及时被发现,现在采用智能化电力系统,某处断电后,电脑会自动显示故障信息,便于我们及时处理。”长春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工作人员汪新兵对智能“减负”深有感触。

  农民在温室大棚内打理立体种植的蔬菜,采访对象提供

(小标题)智慧农业让农民致富更轻松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不少农村推广“互联网+设施农业”模式,构建智能化种植体系,实现农产品的全程溯源、智能监控、标准化管理和网络销售。智慧农业正让中国农民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满身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头道村,惠丽农场的20多栋蔬菜大棚远远望去和普通大棚没有什么区别,但内部却别有洞天。记者走进一栋1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明亮的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

记者看到一块电子显示屏,记录着大棚内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指标。据农场负责人鲍帅介绍,每个大棚里都安装了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信息技术设备,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时监控蔬菜的长势和生长环境的各项指标,并随时对指标进行调节,实现了蔬菜种植管理的智能化。

  技术人员在电脑上查看大棚蔬菜的实时监控数据,采访对象提供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农场还用视频摄像头将每个区域的蔬菜从种植到配送全程记录,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开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现在,鲍帅正忙着扩建农场,着手开发智慧农业种植体验区和特色餐饮区,同时让农场所租土地的农户也参与其中。“我想通过打造智慧农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现代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在一、二、三产业上的融合,同时也带动村里农民共同致富。”鲍帅说。

除上述例子外,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刷条形码验货实现信息共享、线上线下融合的私人定制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劳动者在建设“智慧经济体”进程中,获得职业发展新空间。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当下的智能时代,呈现出劳动者一步步自我解放的路径。过去主要靠超负荷、强体力的劳动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而在智慧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技能、头脑和创意则显得尤为重要。

杨建华指出,当前中国智慧经济正高速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重合之处,已经在不少行业中崭露头角。在“减负”的同时,智慧经济也势必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以驾驭人工智能、适应新经济形态。(记者:刘明洋、张璇、孟含琪、薛钦峰)

(原标题:智慧经济让平凡工作变得“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