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分宜县积极探索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模式

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幸福问题及“养老难”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新余市分宜县积极探索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两极特殊群体新模式,秉承“关爱一个老人、帮助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撑起一片蓝天”的理念,用真情挚爱温暖呵护留守老人、留守学生、农村孤儿,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孩子因父母儿女在外打工缺少管理关爱,人身安全、合法权益难保证,心理品行易扭曲等问题,为预防老人安全事故、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好全县社会治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颐养之家

老人一起开心用餐(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颐养之家”破解留守老人“养老难”

“我儿子女儿都在外打工,老伴儿眼睛看不清,我身体也不好,不方便做饭,政府这时候想到我们这些老人,为我们提供省时省力的颐养之家,那真是不得了的好。”分宜县杨桥镇楼下村黄全牙今年87岁了 ,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老伴身体不好也需要人照顾。以前,老两口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更别提有个头疼脑热的。去年,黄全牙和老伴入住了村里的颐养之家,一日三餐热菜热饭,生病了还有人照顾。黄全牙的儿子告诉记者,“我们很支持这种供养方式,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父母的生活,老人们在一起,精神上更开心,更让在外打工的我们放心,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老人,很多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分宜县总人口33万,13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约22万,农村60岁以上老人3.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6%;70岁以上老人1.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老龄化情况很突出。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分宜县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外出,农村空巢老人快速增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幸福问题及“养老难”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无法支撑当前的农村养老,一些老人公办养老机构进不去,民办养老机构进不起,群众迫切希望有一个门槛低、离家近的养老服务平台。

基于以上现状,分宜县把建设农村颐养之家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按照就近便民、集中节约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个行政村自行建好一个以上颐养之家,颐养对象为全村70岁以上空巢留守老人。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颐养之家分宜县已经建成156家,覆盖全部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入住老人2369名。分宜县的农村留守老人每天都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下棋,安享幸福晚年。

“如今,‘养老难题’已经变成了百姓热议的‘幸福话题’,颐养之家解决了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的养老问题,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分宜县颐养之家的建立,打造了农村留守、独居、困难老人的“精神家园”,融洽了老人与老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了村组之间、家庭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树立了农村尊老、敬老、爱老的好风尚,进一步拉近了基层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一些颐养之家还通过成立老年人理事会,负责对村子里的纠纷进行调处,进一步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快乐工程”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难”

“三年了,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住在这么好条件的寝室,接触的是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我们的老师,我一点都没有感到留守的孤独。”钟慧玲是分宜六中初三的同学,和许多同学一样,她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会回来短暂地相聚。钟慧玲告诉记者,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打消了他们的孤独感,老师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还为每一个留守学生过生日。

留守儿童则是另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分宜县现有留守学生超过1万人,他们大多分散在边远乡村,家庭生活贫困,所在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配置弱,因为接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差而丧失自信,加上缺少父母的监管,生活上缺少照料,情感上缺少抚爱,不同程度存在心理扭曲,这部分孩子一旦流落社会,极易沾染恶习,有可能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分宜县以探索社会治理创新为动力,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力量三方面资源,县委、县政府投入近两亿元,把全县11个乡镇农村初中整合一起,创建分宜县第六中学,均衡城乡教育,精心打造“农村初中进城”示范工程,解决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问题。实施“初中进城”工程后,学校全部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聘请生活老师,周五、周末实行校车接送,落实校园昼夜巡逻,无缝隙构筑校园安全,使全县留守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同时,得到了与其他孩子同吃同住,平等交往,优先得到来自学校、社会、同伴各方面的关爱,拥有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教育方面,学校安装了免费亲情热线,创办阳光特色班,每周由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检察官、法官、公安民警、法律工作者、医生护士,组织单位团员青年开展“手拉手”活动,做留守学生的“治安保姆”、“法律妈妈”、“护士姐姐”。

针对部分留守学生心灵孤僻、不合群等问题,学校还专门建立“心灵家园”工作室,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与留守学生一对一的谈心交心,疏解心结,宣传法律知识。

在费用方面,政府也对贫困留守学生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仅分宜六中,县财政每年安排贫困助学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以减免贫困学生学习费用,补助交通、伙食等费用,确保每名学生不因生活贫困失学流入社会,有效减少了一些学生因贫困失学,过早走上社会引发违法犯罪情况发生。

“大爱工程”破解农村孤儿“没人养”难题

分宜县袁墨涵(化名)小朋友,今年刚满8岁。此前,袁墨涵的父亲因诈骗判刑入狱,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身边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位75岁的奶奶,不幸的是奶奶又患上了乳腺癌,无法照顾年幼的袁墨涵。不得已,袁墨涵小朋友只有辍学回家,成了“没人养”的孩子。和袁墨涵的情况类似,今年刚上五年级的黄超(化名)出生时,妈妈因难产大出血去世,三年前,爸爸在建筑工地高处跌落去世,小超瞬间就成了孤儿,学习生活成长都成了大问题。

幸运的是,他们来到了“德仁苑”,在这里他们重新感受到了温暖。德仁苑是分宜县一所为孤儿和留守儿童开设的一所彰显爱心之苑,在这里的每一位孩子的家境,各有各的不幸。刚来时,小墨涵和小超不吃不睡,整日不说话,性格孤僻。三年过去了,当年的问题少年,如今已是一个自信快乐的大哥哥,经常帮着老师管理督促在一起学习的弟弟妹妹。

“德仁苑”校长黄梅生告诉记者,为探索解决农村孤儿没人养问题的有效办法,分宜县突破难点,创立了“德仁苑”孤儿教养基地。在“德仁苑”这个“大家庭”,孩子们不仅可以免费读书,免费食宿,还可以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

进入“德仁苑”的孩子,学习上纳入分宜一小统一教学管理,基地聘请了4位生活教师专门照顾孤儿的生活,负责做好“四管五员”工作,“四管”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五员”即情感沟通员、行为监护员、生活管理员、思想辅导员、健康指导员。为丰富基地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基地还开设了集学习、文体、娱乐为一体的“国文博学室”、“科技创新室”、“棋艺竞技室”、“分宜博览室”、“桌上足球室”、“道德楷模室”、“农具室”等十多个馆室,开辟了蔬菜种植娱乐园,给孩子们业余劳动提供了一个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实施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舞台。

如今,“德仁苑”孤儿教养基地共招收、培养农村特困孤儿218人,2000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受到教育。黄梅生告诉记者:“我们德仁苑的宗旨就是:给孤儿一个家,让他们感受着社会的关爱、沐浴着爱的阳光、吸吮着爱的雨露,融入社会、感恩社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文/李碧海 郭方文 记者方维芳

(原标题:分宜县积极探索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