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军事专家常说,某某小国研发了无源多基址雷达,能够让隐身飞机不再隐形;我们有米波反隐身雷达,能够让隐身飞机失效。专家甚至说,我们研制出了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让东海识别区的F-22形同“裸奔”。这个听起来很让人提气,只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我们开始服役隐身战机,而周边小国开始装备反隐身雷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E”有源相控阵雷达

这是越南2014年自白俄罗斯购买的“东方-E”大型相控阵米波雷达,由轮式卡车运载,在阵地以3台以上雷达布置成3角或者多角阵。我们来看关键词:米波、相控阵、大型、3台以上成阵,那么这种雷达的性能和部署方式,是不是基本囊括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反隐身手段?根据性能介绍,该雷达对非隐形战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360公里,对隐形战机的探测距离为350公里。越南总订购了23台这种雷达,并获得了技术转让。在该雷达基础上,越南用光缆替代电缆,使信号传输速度更快;修改了液压系统,使部署所需时间更短。升级后的雷达称RU-02,目前已经生产3台。那么,问题出来了,这种雷达是否会让我国的隐身战机,如歼-20、FC-31的隐身失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恐怕再靠自我安慰就不好解决了,那晨曦就来分析下。首先,所谓使隐身“失效”的说法是错误的。隐身的原意是低可探测性,也就是减少雷达发射面积(RCS);一般3代机的RCS为5㎡左右,而隐身机的RCS为0.05㎡左右。因为目前战机的隐身设计手段从原理上对米波的效果就不太好,所以隐身效果会大大减弱,类似于“失效”。不过这个减弱只是对于该雷达本身而言,其他地面雷达或者战机雷达该发现不了还是发现不了。由于米波雷达探测精度低,所以即使是该雷达的数据也无法用于防空导弹制导,只是用于为其他平台指示大概方位。况且,这种350公里距离的探测概率先不说,按照说明,这个数据是在没有电子干扰的情况下的。在较强电子干扰环境中,该雷达对对非隐形战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50公里,对隐形战机的探测距离只剩60公里。这个探测数据,已经直接等同于常规雷达了。在实战中,这个探测距离显然是不够用的,因为目前即使是隐身战斗机的内置制导炸弹的最大射程也达到了110公里,更不要说隐身轰炸机的远程导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