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某“产品交流群”做了一个关于《微信背后的必然和偶然》的分享,于是有好几位朋友写了笔记文章。但不想因此大家之间起了小争论:相互之间笔记是否存在抄袭。

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是无解的。我一向反对以“学习笔记”、“读书笔记”这种方式作为写作文体。

1、本质上“学习笔记”并不是一种“用户(读者)导向”的作品,而是一种“作者导向”的,给自己复习、总结思考的笔记,对读者并不友好;

2、做笔记很难界定抄袭和引申,就算你是原创,他也是原创。当大家在同一个时间点听到同一个观点,同一个例子,难保各自的延伸思考不会落在同一个点上;

3、单纯从一份笔记来看,“抄袭”其实是合理的。因为你做笔记的初衷、过程和结果,都是为了学习,那么从别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那里借鉴到一些思考、观点不也一样是能受益的么?

4、从写作一篇评论文章来讲,恐怕很多人在写影评、书评之前都会先去看看别人的观点,首要的原因就是怕自己写出太偏移大众审美的观点来,人本质上还是怕被孤立的;

5、从创作效果来看,一旦你去看了别人的观点,难免会受到影响;这时要么你写出的观点、思路就跟别人类似;要么,你刻意跟别人写得不一样,那么你就会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会有奇谈怪论出来;

6、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做笔记,而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知识要能够放回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行。所以写作“学习笔记”,不管你怎么写,你都在别人的灵魂领地跳舞,首先跳不出原作者的思维,其次也特别容易跟同路人“撞衫”,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未必能把这种学习的收获融入回你自己的思维体系里来。

综上,“笔记抄袭”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存在悖论的。

我更提倡在听完演讲、看完电影、看完一本书之后,围绕着自己的一个思考、某个观点展开去写,自成一文即可。也不要试图去把原作者的观点全部讲完,如果对方观点多,你可以多写几文。如此一来,“用户导向”有了,“回归你的知识体系”也有了,也就更难出现抄袭争议了。

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ps.至于“微信背后的必然和偶然”这个话题,我想了好久,可能得我自己找空把它写成文章,才更能还原当时分享的情状吧。到时把大家评论的观点再引入其中,也许能成一篇不错的文章。

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 shensing),作者陆树燊,创业者,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需要转载请在公众号中留言。

公号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