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铃: 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

勤劳聪慧的四川人民,在上下纵贯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艺术文化。如今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领略古巴蜀地区美妙多彩的声乐风貌,但是作为时间艺术——音乐的物质载体——乐器(音乐文物),四川既有大量极其珍贵的音乐实物,又有颇为生动的形象资料。其遗留之丰富,数量品种之繁多,跨越时间之久远,不仅与中华民族古代音乐一脉相承,同步发展,又因四川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为中国古代乐器重要的一极——青铜乐器,在四川亦举足轻重。广汉三星堆的铜铃,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甬钟、钮钟、铎等,有力地展现了古代巴蜀青铜乐器文化的重要成果。而铃是青铜乐器的原始形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诗·周颂》中就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的诗句,以此形容军旅气势的雄浑,同时也说明了铃的广泛应用。铙、钲、铎直到钟等古代青铜乐器,大体都可以视为是铃的发展。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商周遗址的铜铃、铜牌形响器,以及石璋上生动活泼而又肃穆庄严的画面,欣赏者凝视其中,如入四千多年前的古代祭礼的历史现场。精美绝伦的鹰形铃、花蒂形铃,仿实物造型,栩栩如生。石璋上阴刻的列舞图中,舞人双耳垂挂铜铃,可以推见这些铜铃有装饰且以助乐的功能。有些铜铃挂在高达350厘米的青铜树枝上,风吹或振动,玲玲作响。它们仿佛把我们带到几千年前巴蜀先民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风振铃响,人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周礼·春官·巾车》上说“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作为祭祀活动中重要的饰物和节舞助乐的器具,它本身的形制纹饰亦极为丰富。早在商周时代,铃这种音乐器物在四川就已经出现了。以1986年7—9月发掘的广汉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的鹰形铃和花蒂形铃(现藏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其形制和纹饰的复杂与精美在四川地区可谓空前绝后。同坑出土铜铃共43件,有部分保存完好的鹰形铃,鹰形铃合范浑铸,写实性强,形制精美。同坑出土的花蒂形铃,亦保存完好。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还有兽面铃和兽头形铃以及素面铃。兽面铃两面以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纹饰——饕餮纹填满铃面,这里亦可见出中原文化与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令人欣慰的是,这枚铃发音清晰,音质较纯正。

商周以后,由于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大型祭祀活动亦渐趋衰落,形制复杂、纹饰多样的铃也渐渐消亡,更多的则是素面铃。除了形制简化,纹饰素朴之外,规格也随之缩小,由祀礼装饰与节舞助乐的肃穆场合而趋向实用的生活之地。我们大家应该都熟悉“掩耳盗铃”的故事,其实两千多年来被耻笑的掩耳之人最初所盗的并不是铃,而是钟。《吕氏春秋·自知》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正因为铃的流行与广泛,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原标题:铃: 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