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形容你这美丽的环境呢?我只有借用悉尼皇家植物园里的解说词:欢迎你来这里闻玫瑰花的清香,拥抱这里的树木,和这里的鸟儿对话,在草坪上野餐。”

——《悉尼三月》

3月28日14:00,在下沙校区图书馆八楼会议室举办了由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与离退休办主办的《悉尼三月》(作者签名)赠书活动。毛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作《悉尼三月》与读者见面,签名赠书(前)毛老师还进行了(与读者)创作分享交流活动。

毛微昭(1935—)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长期在青海柴达木和西宁担任中学和大学教师,在大西北奉献了28个春秋。上世纪80年代末,回到家乡浙江杭州,在浙江传媒学院工作到离休。写过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和新闻传播方面的论文,以及关于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著有《传播学简明教程》、《西北归来》、《湘师和我们一家》,参与主编《阴晴雨雪旦复旦》等书。仅近两年,在各级各类报纸、期刊发表文章近40篇,其中有的被多家媒体转载或收入相关图书。

《悉尼三月》是毛老师应移民在澳洲的学生之邀,去悉尼生活了三个月回来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在那里,毛老师结识了多位华人和澳人朋友,探望了移居悉尼的复旦校友,并游览了悉尼附近的众多景点。通过细致的观察,毛老师不仅介绍了悉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还写出了不少内心的感悟。书中包含了多位华人朋友的移民故事,以及中澳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故事。

“在28岁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当教师,更没想过教师会成为我的终身职业。”?

——毛微昭

毛老师不满14岁就参加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名农村干部;20岁时通过自学,以调干生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25岁毕业,曾先后在《文汇报》、《新闻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实习和工作过;1960年暑假前返校后参加毕业分配,主动申请到边远地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就是在那大饥荒的年月里,毛老师到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那一刻,他从不曾想过,会成为一名教师。

在那特定政治历史的条件下,毛老师没能够如愿从事新闻工作,而是响应了党的号召,做革命的螺丝钉,成为了柴达木盆地的一名中小学教师。毛老师说,那是一段苦乐参半的回忆。他曾和另一位老师合作,创作了诗歌大联唱《我们是盆地少年》,同学们的嘹亮歌声,曾经回荡在当年柴达木的首府大柴旦的天空。

可是在1966年的夏天,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第一个冲击波中就把毛老师卷进了“牛棚”。他曾是大柴旦中学的第一任领导,海西州中学大柴旦分校的负责人,工作组一进校就发动学生给教师贴大字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毛老师不断地“斗私批修”,一次次的作自我检查?——交代思想认识,什么都可以上纲上线,从“漏网右派”到“三反分子”,就连“你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怎么会到柴达木来当小学教师”也成了有“问题”的证据……

“每天筛煤、担水、烧锅炉、打扫厕所,看着大柴旦湖畔的草滩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一年又一年……等待落实政策”

?——毛微昭

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每一个焦灼等待的背后,都会有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虽曾后悔过,甚至想过再也不当教师,可命运的安排似乎冥冥之中又无法逃脱。文革结束,毛老师由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由海西州的大柴旦到西宁市,再到浙江西子湖畔他的家乡;由青海师范大学到浙江传媒学院,当教师一直到离休,教师竟成了他的终身职业。

但毛老师说,就是因为当了教师,现在他才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鲜活力量,身边的同学也正是他接受新思潮的重要来源。“我总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总想对青年朋友们说些什么,于是我就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也欢迎年轻朋友同我一起交流。”这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那一脸的慈祥与真诚,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人。

88年来浙传工作,那时候的浙传还是一件刚成立不久的学校,可以说,毛老师是老一辈的与学校一同成长的老师,是浙传的历史见证者之一。进入浙传工作后,老师一直担任新闻学院的教学工作,教授新闻理论和传播学,曾出版过《传播学简明教程》指导教学。

91年,毛老师兼任图书馆馆长之职。那往返于教学楼与图书馆的日子,在毛老师的回忆里显得十分的充实快乐。

在浙传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毛老师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与省电视、电台的领导及员工的教学互动。应着共享话题,每日的接触交流,互换工作经验也成了老师的每日的成长学习。

“我是心态总是积极而乐观的,我相信世界的潮流不可逆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毛微昭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时,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年轻时的故事。虽然初中没毕业,但毛老师竟申请报考大学,当时被人嘲笑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还受到过批判,但他十八九岁时,在浙江安吉县工作,一个人自费订阅五份杂志,坚持业余自学,最终考上了名校复旦,他成了安吉县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调干生。只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而也正是这般执着的信念,支持着毛老师这一生的教学,科研和文学创作。

“写作是一种精神寄托,就像有些人老年人喜欢打麻将一样。”

?——毛微昭

将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心情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毛老师与青年一代交流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他的一种乐趣,就像打麻将一样,永远不会觉得厌烦,反倒提了神。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就喜欢读书写文章。毛老师不担心自己年纪大了,无事可做。自从学会了电脑,他可以写作,他虽然已年过八旬,但现在比离休前写的文章还要多,写作给了他生命的升华。

这次活动,毛老师对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们建议:创作先要想清楚自己创作的目的,想表达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要明白创作的真谛是传达社会正能量,最后才是学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他研究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文学,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他的作品都力求真实。对当代大学生们,他真诚的希望能够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美好的青春,多学习多积累,把握住人生的最佳机遇。

(本文初稿发布于浙江传媒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