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在核战争中使用坦克,世界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装甲车核爆试验,主要目的是为了搜集数据、总结经验和使用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除了日本吃过原子弹以外,其它国家很难有机会体验一把核爆炸的刺激。我国在60年代曾经组织过核爆试验,在《中国装甲兵押运美军坦克的故事》当中,提到了与孔伟一起去接车的付福禄,他曾经亲自驾驶59式坦克冲向核爆中心。老爷子现在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看来当年我们国家的坦克是能够满足核战争条件下使用需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9式坦克在罗布泊编队前进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当初被五大国当作“杀威棒”的核武器及其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掌握。还有一些造不起核武器的小国家,一直倾情于生化武器的研究。虽然现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口号已经过时了,全球化的核战争几十年内也打不起来,但在局部战场上,小规模的使用生化武器和贫铀武器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这些都要求核生化防护技术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核生化武器的实战应用和针对它的防护技术就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矛盾,而在核污染或化学污染的条件下,单兵活动会受到极大限制,危险性也极高,所以坦克装甲车辆是核生化污染条件下局部战场上最主要的突击力量,而核生化武器的主要攻击目标同时也是这些装甲部队。所以,坦克装甲车辆三防系统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军事强国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武功出少林,三防系统苏联造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集体防护装置就已经成为了苏联军队的坦克装甲车辆的标准装备。当时的苏军认为,坦克厚重的装甲能够使战术核爆炸的辐射衰减。因此,苏联当时研制的车用集体防护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车内人员不会受到冲击波和放射性微粒的伤害。根据这一思路,苏联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车用集体防护装置,简称PAZ。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PAZ系统先后被装配在T-54/55、T-62坦克和BTR装甲车上。防护装置位于炮塔内,采用一部RBZ-IM辐射探测仪,当探测仪探测到伽玛射线和中子流时,立即向车体各关闭机关发送指令,指令通过各关闭机构的小电爆管来执行操作,使坦克装甲车辆的人员舱和动力舱完全密闭,从而确保坦克装甲车辆的人员和机械不会受到冲击波的伤害。此时安装在炮塔上的除尘增压风机开始工作,在人员舱内形成一定超压,排出空气中的杂质,以防止放射性污染物进入人员舱。但是由于这种三防装置没有过滤装置,所以它算不上是一套完整的坦克三方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