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的继承在历代王朝都是大事,自秦始皇以来就有立太子‘储君’的制度。册立太子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国运昌盛不衰,因为古代不像现在这样医疗发达,寿命也没有现在这么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一皇帝有个不测,太子可以马上即位登基,保证国家朝廷的安定。

但这种制度也有弊端,就是明确了将来的皇位继承人,难免有攀附者,形成太子党。无论在太子时期还是太子继承皇位以后,都有可能因太子党造成朝政的动荡。再有,储君的人选也是个大问题,不制定一个众人必须遵从的原则,也会发生争夺与政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在皇家就是皇后的长子。但是皇帝妻妾众多,万一哪个妃子比皇后早生出儿子,那就成了庶长子。庶长子的位置往往很尴尬,庶长子和嫡长子之间难免产生矛盾。还有一种情况是皇后无出,只有庶长子,那么其他的皇子也不见得会服庶长子。再一个就是嫡长子或者庶长子自身的能力问题,古代往往亲上加亲也就是近亲结婚,生出智障残疾的可能性也较大,这就难以胜任皇位的重担。所以皇位继承人是历朝历代当皇帝的最头痛的一个问题。

皇储问题到了清代其实没那么严重,清政权的开创者努尔哈赤,最初曾立嫡长子褚英为继承人,后废掉而继立嫡次子代善,不久代善也被废黜,而定其死后由本家诸旗主推举其中一人为“汗”的办法,结果嫡子正白旗主皇太极被推举为汗,后称皇帝。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而以皇太极第九个儿子6岁的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看到这里感觉清朝的皇位继承还有点民主推选的味道,但到了康熙真正一统中国后,又重新回到了封建皇帝的中央集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十四年(1675),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康熙帝以“国本”稳定人心的考虑,册立年仅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结果这太子一当就是30多年,康熙在位时间的长久和太子等待继位的长久造成父子之间难以避免的矛盾。导致后来的两废太子和九王夺嫡的政治乱局,对朝廷和国家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雍正帝继位后,鉴于上一代的教训,创立了密诏立储制度。将心中默定的皇位人选书写为密诏,密封后藏于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之后。另写一份与此内容相同的密诏,由皇帝自己收藏。皇帝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即使皇帝突发不测,未能以身藏密诏示人,或猝亡而别人未能找到这份密诏,也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密诏为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也都是以密诏继位,咸丰帝只有一子载淳,其临死前当然地由此子继位,是为同治帝。此后同治、光绪二帝都无皇子,均是死时从旁支选取继位者。也就是说整个大清朝,除了康熙以外就没真正册封过太子。

密立皇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择优而立,不用遵守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也避免了满朝文武各种势力的干预,更杜绝了围绕皇储形成的各种势力团体之间的斗争,保证了朝廷和国家的稳定。而观大清朝的立储制度,从前往后看,与其说雍正创立了密诏立储,还不如说是中间康熙开了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