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算得上是传播学领域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提出的5W模式至今仍被多数研究者作为分析媒介传播的框架,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他的这篇论文篇幅并不宏大,但编辑精心将刘海龙的《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与胡翼青的《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再论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两篇论文分别附在前边与后边,为读者理解拉斯韦尔的观点提供了指导与解析。而刘海龙与胡翼青两位学者对于拉斯韦尔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刘海龙以拉斯韦尔的研究传统缺乏继承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拉斯韦尔的这篇论文,提出目前传播学界以拉斯韦尔模式代替拉斯韦尔的传播观念,忽略拉斯韦尔传播观念的丰富内涵,进而认为,读者应该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其内容。在刘海龙看来,拉斯韦尔之所以受“冷遇”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论述到,一个学派或者学术传统的建立应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卡里斯玛”式的开创者,例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等;另一方面则是必须得到后来者不断的阐发、衍化和修正。在这篇文章中,“驻防国家”(garrison state)这一概念引人关注,其建立条件包括两个,即技术的进步和外部威胁的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刘海龙

回过头来,该书又将拉斯韦尔这一经典论文呈现给读者,全文总共包含十二章内容。

第一章为传播行为,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由此也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传播过程的视角——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章为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将传播的模型展示给读者的同时,又指出传播的三大功能,即守望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回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第三章为生物界的对应现象,这一部分主要比较了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类似的传播现象,并且区分了三种传播效果,即无“传导”、有“传导”、完全“传导”。

第四章主要说明,世人的注意框架各不相同,这是整篇论文中最核心的部分,拉斯韦尔指出三类专才的责任并举出例子。在守望环境方面,诸如外交官、使馆随员、驻外记者等都是其代表;在协调社会方面,编辑、记者、发言人等都是其代表;而在传承文化方面,家长与教师可以称得上是其代表。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三类地区的不同之处,包括发达地区、边陲地区和中继地区。

第五章是讲述对应现象的细析,拉斯韦尔认为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有四种类似的传播现象,一是一点到多点的传播模式;二是中枢传播渠道和低级传播渠道的区别;三是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的区别;四是信息控制者和信息处理者的区别。

第六章为需求与价值,在这一章中,隐约可见拉斯韦尔的反共意识形态。

第七章为社会冲突与传播,作者并未着墨太多。

第八章与第九章分别讲的是有效的传播、传播研究,主要论述传播的相关条件、要素等等。

第十章重点讲述注意力集合体与公众,并指出这一集合体其实是拥有共同的参照符号。

第十一章为情感社群与公众,拉斯韦尔认为情感社群的感情纽带紧密,不容忍异见。

第十二章,论述对应程度的启蒙原理,并进一步认为,研究公共舆论的必要条件是理性的选择。

最后一部分,该书将胡翼青的论文放于结尾,突破以往研究者的认识并指出,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其实就是一种功能,即传播的社会控制功能,并打趣地说道,拉斯韦尔的弟子查尔斯?赖特没有理解老师的传播功能,提出传播的娱乐功能,与拉斯韦尔的语境相去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胡翼青

因此,这是一本能够满足这样读者的需求的经典著作——对传播学5W模式感兴趣,且愿意聆听两位学者(刘海龙与胡翼青)之间“碰撞”火花。

作者丨谦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