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改造方案当设“把关人”

昌华街沙面街等多个历史街区微改造列入今年计划 专家建议——
  黄埔区荔联街道沧联社区“微改造”前后对比。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资料图片)

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正逐步进入常态化,其中历史城区范围内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空间活化利用为目的的微改造也是重要部分。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 2020 年,广州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 85~100 平方公里;并且已有多个历史街区的微改造项目列入今年全市城市更新项目库。

对此,有文保专家提出,历史街区的微改造应该与一般街区的微改造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穿衣戴帽”,应该引入专家或者设立常态机制的专家委员会,为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方案把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问题:部分改造未体现原来的韵味

正在进行的十三行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微改造项目(一期)是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在今年底前全部完工。不过有文保专家对于十三行地区目前的改造并不十分满意,因为不少有特色的老建筑外墙被统一粉刷成了灰色,原先完好的地砖又被重新铺装,但最应该整治的“三线”却没有完全整好……

对此,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詹美旭表示,十三行街区主要位于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与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交界处,但两个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均未批复,没有规划可依。《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虽然对建控地带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没有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也不强。

詹美旭认为,十三行微改造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充分考虑历史街区微改造与传统街区微改造的区别在哪。他说:“现在所有街区的微改造方案阶段均由街道提出,也由街道来具体实施。更新局主要是做备案,专业性意见比较少,导致改造方案难以体现出历史街区本来需要的品质,水平难以保证。而且实施也是由街道进行,经费有限质量难以保障,外立面、铺地都按以前 穿衣戴帽 的规格,难以体现原来的韵味。”

规划:计划10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

实际上,不仅是十三行,广州有不少街区均计划要进行微改造。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 2020 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85~100平方公里,计划实施完成城市更新规模42~50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较差的城中村、中心城区国企旧厂房,主要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实现空间的活化利用。

该《规划》还提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在内的中心城区,要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充分利用广府文化及近代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实施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加强文化特色风貌营造,吸引高端服务产业项目进驻,为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打造城市名片。不过,该《规划》也同时规定:各镇(街道)是城市更新工作的基本单位,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具体项目的推进实施,包括现状摸查、策划方案及实施方案编制等。

今年计划

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 2020 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 85~100 平方公里,计划实施完成城市更新规模 42~50 平方公里。

列入2017年广州城市更新项目的历史街区微改造主要有:恩宁路至宝、泰华社区微改造项目,逢源街微改造项目,多宝街微改造项目,昌华街微改造项目,岭南街微改造项目,沙面街微改造项目,华林街微改造项目,人民街大德中小区微改造项目,珠光街新福里社区微改造项目,北京街豪贤路微改造项目,六榕街兴隆东社区微改造项目等等。

建议:改造方案应尊重原住民意愿

对于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文保专家均强调了要进行事先勘查、引入专业人士,做到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表示:“历史街区不同于一般街区,是国家法定的保护街区,凡对它的历史风貌有所动作,都应该先做方案,报广州市名城委审批,这样做可以避免有钱办坏事。此外,应该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 修补 ,避免有损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格局。过去那种大规模、运动式的 献礼 做法不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汤国华强调,真实性是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历史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要经过详细认真的勘查,包括查找历史照片和现场实物的“考古”,以确定历史原状,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就像十三行的历史建筑基本是民国初期的建筑,装饰尽可能恢复那个时代的历史特色。

詹美旭也建议,应该设立一个常态机制的专家委员会,为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方案把关;同时实施阶段要有试点。

此外,专家还特别强调历史街区的微改造要注重原住民的意愿,并将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表示,微改造首先要摸清改造地区的产权,微改造是对现状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目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有文化载体的历史建筑才是精华;其二,请专业的人到现场决定哪些应该保护、哪些应该去掉,才能对拆迁作出明确方案,该走的就走,不该走的就留,甚至把原来的人请回来。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也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现在历史街区都是老人、小孩多,如何把年轻人吸引回来、留下来,让年轻人在此就业发展,政府政策、机制、购房等都应该给与优惠。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要尊重原住民的意愿,把专业人员的知识智慧进行有效叠加,市场和政府进行推动,社会全方位参与。

(原标题:微改造方案当设“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