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日剧中看到有人说如果一天中,看到黑猫,这一天将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那么在美国推理小说家的手中,这一恐怖事件更是表现的淋淋尽致。

黑猫( 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猫》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的短篇小说。《黑猫》是爱伦·坡的恐怖小说经典,也是爱伦·坡对“统一效果论”的实践。爱伦·坡力图使小说中的每一句话都为其预先设定的恐怖效果服务,因此多余的字句都被精简掉,而最能带给读者恐惧的死亡气息则弥散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将恐怖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对于黑猫的心理惧怕。

死亡贯穿于小说始终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小说开篇叙述者“‘我’就以将死之人的口吻向读者倾吐心声冷读者不得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爱伦·坡写的是猫,但表现的却是人;写的是人杀死猫或猫杀死人,但表现的主要是人“杀死”人;写的是黑猫与“我”之间的“爱”和“恨”,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和“恨”,其真正凸现的是黑猫形象的象征意蕴——对病态人格的反思。

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把自我代进去

小说《黑猫》以第一人称讲述者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以一个即将就死的人抱着救赎的心理来坦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故事的主人公本是一个性情温柔善良,喜欢喂养和爱抚动物的人,娶了一个和自己性情很像的妻子,这期间他们都尤其喜爱家里养的一只黑猫。

作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不仅是一位叙事人,而且也是一位主人公。“我”的运用,不仅使这个“爱”与“恶”相遇、相接的故事显得真切可信,而且由于主人公“我”是一位杀人犯、为自己“为作恶而作恶”的丑恶行径悔恨不已,从而赋予了作品浓厚的忏悔色彩和反思意义

无论他走到哪里,黑猫都尾随而至,关系甚为亲密。可几年以后,“我”,变得嗜酒如命,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甚至辱骂暴打妻子,对于自己曾经喜欢的小动物也时时虐待它们,当然,黑猫也不能幸免,一天晚上,醉酒的“我”以为黑猫躲避自己就残忍的挖掉了它的一只眼睛,没过多久,“我”再次对它加以迫害,吊死了这只自己曾经最喜欢的黑猫。

就在当晚,一场无名的大火将“我”的家财全部烧毁,而且猫浮雕的出现使“我”更加诚惶诚恐,良心上的不安使“我”又收养了一只和黑猫十分相象的猫,只是这只猫的胸脯上有一片白斑。可没过多久,“我”就对它嫌恶起来,因为第二天无缘无故的它的一只眼睛也被挖掉了,而且那个白斑的图象酷似一个绞刑架,这些折磨得“我”寝食不安。一天,在地窖里,这只猫差点将“我”绊倒,“我”终于一气之下抡起斧头就砍杀它,妻子横加阻拦,失去理性的“我”一斧把妻子砍死,这只猫也逃之夭夭。“我”费劲心思将妻子的尸体封进地窖的墙里来躲避警察的搜捕。 没想到黑猫也被砌进墙里。当警察到地窖来检查时,黑猫的叫声,使警察找到了杀妻的证据。

人,由于爱的缺失引起心理失衡, 导致人格变化

短篇小说《黑猫》,围绕着黑猫向读者展示了“我”走向灭亡的过程。“我”由一个心地善良、喜爱动物的人到残忍地挖掉黑猫的眼球,最后吊死它的刽子手;“我”由一个性情温和、喜欢喂养和爱抚动物的人到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的酒鬼;“我”由疼爱妻子到辱骂暴打妻子最后砍死妻子的杀人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爱的缺失引起了“我” 的心理失衡,最后导致了这一系列的人格变化,也正是因为心中没有了爱,内心被邪恶驱使着,使“我”的人生走向了毁灭。

“我”面对自己的暴行,他也曾一度后悔。“我”处在一种极为矛盾痛苦的心境之中。“我吊死了它,一边还泪如泉涌,”“又如“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罪悔恨也仅仅是一时的,心中不由得悔恨交加,”但悔恨也只是一时的,“我”的内心更多地被恶操纵着,“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微弱而朦胧的感觉而已,灵魂深处仍然无动于衷。”“我”把这些罪行归因于“邪恶的精灵”——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无缘无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灵魂的渴望被转化为作恶而作恶,这也是主人公心中缺失爱的根源所在,这证实了由于人心中被邪恶所统治后的结果。不管邪恶是不是人的原始本能冲动,“我”之所以会失去理智后去干一系列罪行,都还源于心中爱的缺失,正由于心中没有了爱,才使邪恶占了上风,使理智失控,罪恶横行。

面对罪行,“我”的内心极为矛盾,纠缠在善与恶的两端。一边为自己的暴行尔忏悔,又一边是很快就麻木地忘怀,继而继续加以施暴。文本中的“我”,原来是一个性情善良的人,他人性中的爱占据着主要位置,喜爱动物,生活幸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地对妻子施暴,对动物施虐。“我”在无意识中,一种“邪恶的精灵”驱使着他不断制造暴行,而“我”意识中的爱与良知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深感自责、悔俱交加。

“邪恶的精灵”操纵着“我”的大脑,“自我”虽然按照现实原则以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爱来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但这只能偶尔使“我”受到良知的谴责,“本我“”的冲动——“邪恶的精灵”始终占了上风。“ 我”最终吊死了黑猫,杀死了妻子,自食了恶果。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以爱的标准来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人类的无意识中有许多本能的冲动,潜伏在心灵的深处和社会的外界抵制着,更多的时候人们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纠缠在善与恶的两边,《黑猫》就非常真实、贴切地展示着这一痛苦的内心感受,这也正是该作品引人入胜的地方。

文中节选:

我毕竟天良未泯,因此最初看见过去如此热爱我的畜生竟这样嫌恶我,不免感到伤心。但是这股伤心之感一下子就变为恼怒了。到后来,那股邪念又上升了,终于害得我一发不可收拾。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

(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