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林敏
来源:本公号原创
6月7日下午,有朋友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个视频,并留了简短的两个字:悲哀。视频里一个白衣女子从斑马线横穿马路,马路双向四车道,但对向车道车辆太多,该女子便停在中心线旁边等待。不知道为啥,该女子使劲低了一下头,就在她低头的一刹那,一辆红色小轿车疾驰而来将其撞飞。小车司机根本没停车,迅速驾车逃逸。白衣女子被撞之后,试图挣扎着抬头起身,但抬了一下头又躺下了。
令人震惊的是,道路两侧男女老少十几位路人,竟无一人上前施救,也无人上前去拦截同向车辆。如果说,当时夜晚路灯灯光暗淡,路人施救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路人观望尚可理解;那么,双向来往的车辆,尤其是几辆车慢慢经过该女子,看了看情况又慢慢驶离,没有在其对向车道上为该女子设置安全屏障,就令人难以理解了。而且,在车流间隙,对向七八名路人慢慢腾腾地横过马路,车辆也在避让,却未能为该女子撑起一道屏障。一分钟后,一辆商务车前轮将该女子卷起,后轮再次碾压,该女子彻底无救。
这个事情发生在今年4月份的河南驻马店。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红色小轿车肇事逃逸,构成犯罪,令人痛恨; SUV司机没有观察清楚路况,也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两名司机直接导致白衣女子死亡。但最刺眼的,不是这两名司机,而是那些来来往往,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女子却视而不见的过路司机与旁观路人。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司机和路人的集体冷漠,间接碾死了白衣女子。如此的集体性的道德冷漠,令人不寒而栗。所以,较之于昏暗的路灯,更加暗淡的是人性的光芒。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如此多的旁观者反应了一个地方整体性的道德缺失。
这种缺失的东西叫做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孺子将入井,人见之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者,非人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此事件中的路人,皆为“非人”,已经不属于正常人的范畴了。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些人不过是人来人往中的一堆行尸走肉而已。恻隐之心为仁,仁者爱人。换言之,无恻隐之心的人,已经失去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我不知道当晚亲历此事的路人,晚上还能不能睡着觉;但我知道,他们一定失去了仁爱之心。当地社会风气发展到如此地步,不知当地人作何感想;不知当地政府有关人士作何感想。
确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很多人因为“多管闲事”而引火上身,因助人而被碰瓷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并且,在法律上,旁观路人与过路司法对该女子没有任何的救助义务;仅仅是在道德层面,在恻隐之心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当地人欠该女子一只援手。之所以无人施救,有人用彭宇案等引发巨大道德争议的司法案例来解说。但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彭宇案是一件罗生门事件,除当事人外,没人知道案件真相如何。本事件中,现场有十几名路人亲眼目睹事件的发生,所以,假如有司机当场停车设置屏障,也不太可能引来官司缠身。所以,还是现场路人与过路司机的道德观出了问题。
有的人夜晚灯光较暗、车速较快等危险性因素为路人和司机辩护,认为拦截对向车辆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对此,我不想过多评论,危险因素确实存在。但前后一共一分多钟的时间,无论是否施救,人们考虑的恐怕都不是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技术分析也好,法律分析也罢,都是事后诸葛亮。“农夫与蛇”的故事也是存在的,但我相信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因为负能量的存在,就停止正能量的发挥。此次事件中,当地人的道德瑕疵,无论通过何种分析都无法抹掉。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日,我们悲哀的发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不见同步增长。发生这个事件的驻马店,也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号称“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 盘古开天辟地的活动中心,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老家,梁祝文化、重阳文化,各种名目令人向往,但这都是先人的荣耀了。今人如何在历史文化光环中,延续祖先的荣耀,是个大问题。但文化名片中伴随道德缺失肯定不行。旁观路人的冷漠,恐怕在一段时间时间内,要让河南人脸上集体蒙羞,这款道德黑锅有图有真相,让人难堪。当地交警部门通报说,有很多人打了110、120,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无人伸出援手。
道德问题只能谴责。有一种说法也很有道理:路过的人都不上网,上网的人都没有路过。那意思是说,别急着批判驻马店事件中的那些路人;如果我们自己亲历此事,会伸出援手吗?是滴,这是个真问题。我们不在现场,既不是驻足观望的路人,也不是路过未停的司机。我们只是在替别人道德高尚而已。很多事情,对别人指手画脚时看的很清楚,而自己成为当事人时,却未必看的那么清晰。所以,在对别人吐口水的同时,扪心自问一下,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却可以提高自己。
作者简介:
王林敏:副教授,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法制现代化、警务网络舆情
交流微信号:nianlun789(法律咨询、话题探讨,交流互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