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杂家Misc》栏目(公众号:zajia163)出品,每天一个精彩的人物故事,每周更新五期。
6月是大学生毕业答辩月。
打开某宝,输入“论文”这两个字。可以看到10多万个不同的宝贝,都是代写毕业论文的。
亲,您是哪个专业的呢?
亲,论文代写包过哦,不过包赔!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学科和学位制度传入中国,在民国中期加速发展。胡适和陈独秀也许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互联网,论文可以发展成这样一个赚钱的产业。
原来的大学不过几所,如今国内2000多所大学。大学是越来越多了,写论文的大学生却少了。
△
她叫王晓晓(化名),在一所211重点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术气氛弱。学院最受同学崇拜的是在校创业赚了钱的大学生。
她说,班上同学的论文,有30%的同学是淘宝代购。便宜的几千,贵的上万。理由是不知道怎么写,或者不想写。而她自己也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觉得写论文没有意义。
忽悠大学生创业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说,大学生,请您还是先写好论文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次专题中曾说,“现在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部分人认为论文只要花钱就能买,甚至还有一些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赚钱,学术算什么?而班上那些埋头写论文的同学,有可能会得到大家的嘲笑。
△
季羡林年轻时曾在国外念书,有一次他在德国写毕业论文。那时老师极为严格。每次季羡林把论文稿子送给教授查看之前,都得用打字机誊抄一遍,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于是只能向住在一条街道上的朋友求助。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季羡林几乎天天晚上到别人家里去改论文。
如今工具发展了,电脑方便了大学论文的写作,可让人害怕的是大学生对于抄袭论文的羞耻心不在了,对于学术诚信和知识的尊重不在了。
△
民国时期写论文,不仅没有好的工具,也没有发达的互联网,找资料大多依靠图书馆内的书刊报纸杂志。
学生多、图书馆少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图书馆的借阅手续非常严格。借阅图书之前需要先检查目录篇,将书名书号著者等依式填写在借书单上。而当时的大学生需要翻阅上百本书籍才能完成论文写作。
如果当时有朋友圈,那时的论文季节,可能会经常看到:
甚忧,今日xxx书被人先一步借走了,归还期为1月,该如何是好。
1919年-1920年间,正值全国勤工俭学运动高潮。很多同学,因为经费问题,难以维持大学学业。于是经常能看到图书馆里头,写论文找资料的同学,为了节约一张纸,小心做着笔记的样子。
而那时候的论文,大多也是手写。在那个没有键盘的年代,他们的论文,写得堪比印刷体,字字用心。
民国时期东北大学最厚的论文手稿要数当时文学系王永丰所著的《毛诗礼征卷》,多达400多页10余万字全都是手写。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也馆藏了一批民国时代的手写论文稿件。这是打印机无法打出来的精致,也是在打印机里找不到的,读书人的精骨。
△
马寅初年轻时一直对人口的激增持警惕态度。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来调查人口总数,马寅初对结果非常怀疑。
于是自己亲自调查3年,到过全国五十多个城市和地区,撰写了论文《新人口论》,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理念。
他的论文一出来,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批斗和围攻,最严重时,北大的大字报贴了一墙,全国的知识分子群起而攻之。
马寅初愤怒地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
他明知寡不敌众,也不妥协。他说:“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几十年后,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几年前,中国政府又放开了二胎政策。
蔡元培曾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如今论文代写却剩下一句:只要价格高,查重不会高。
金钱可以买到论文,但是去哪里买回自己的学术精神。
△
1912年-1916年,北京大学是民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国立大学。这所代表当时中国国立大学最高水平的大学,最开始社会对它的评价是很低的。北大如此,其他大学的优质程度可想而知。
蔡元培先生回忆,受任这个声名狼藉的北大校长时,内心也很担忧。
可即便是这样的起步,那时的大学毕业论文都是货真价实,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可以非常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研究民国论文的专家说:民国的论文是老老实实的东西。
而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某同学花上万元,购买代写论文被骗。某宝放心大胆地承诺着:如若不过,双倍赔偿。还会和你签定电子合同。只等你乖乖把钱汇过去后,人去楼空。
大部分同学只好在临答辩之前,熬夜东抄西抄地写出来。至于写的是什么,好像都不重要。
论文的缺失,终究是读书人的缺失。
常听人说:读书,是有了学历才有本事。但学历的背后,对知识的渴望尊重追求,才是根本。
过去的人,一书难求。图书馆是求知天堂。那时的知识不如现在丰富,工具不如现在强大,但探讨知识和学术的风气值得敬佩。
失去了学术精神的大学,只顾着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大学,让人担忧。
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在感叹: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有了。
杂家Misc,遇见有意思的人,发现有趣的故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