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桌游推广时经常有人茫然地看着我们,他们并不知道桌游是什么,而当你告诉他们麻将也算桌游的时候,你100%会看到恍然大悟的表情。中国人几乎家家都玩麻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中国最常见的“桌游聚会”,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认为桌游替换麻将后会有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阅读本文后你就会发现,如任何一款游戏都关联着人情世故一样,麻将里全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性情。

韩寒曾经戏称:如果关闭网游,立马就会有几亿屌丝上街闹事!同样,如果禁止麻将,则中老年都会上街抗议了!麻将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之重,很可能超过西方国家的宗教,甚至成为很多国人人生意义感的来源!贝克尔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若放到中国,很可能要改成“存在就是听牌”!

麻将是如此的被中国人喜爱,以致于已经无法分清楚是中国人发明了麻将,还是麻将塑造了中国人;麻将非常集中的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模式,对麻将做一个解析,就能打开一扇管窥中国文化内核的窗户!本文就此做一个尝试:打麻将的地方叫“棋牌室”,我们总是将“棋牌”放在一起说,其实这两者区别很大:棋局的开局是公开平等的,所以“下棋”是平等竞技,下棋的双方的起点是一样的;而“打牌”则完全不同,每个玩家手里的牌都是随机产生的,起点完全不同。这个根本的区别,使得下棋成为了一种体育和智力的竞技比赛,而打牌则成为了赌术。很显然,中国人普遍喜欢打牌的特征显示我们对“随机运气”的兴趣要远远高于“技艺的公平竞争”!

玩麻将主要有三个特征:

  1. 随机产生起点(随机的洗牌、手气、运气等概念);

  2. 有限的逻辑理性(演绎法分析糊牌概率、归纳法分析别人手里的牌);

  3. 糊牌后随机抓牌翻番(赢牌者再或额外的特权);

三个特征很有趣,因为这三个特征正好和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内核一致。

随机产生起点: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决定人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命和运”,相当于麻将的牌面,这是随机产生的;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他的产生背景就构成了他人生的“底牌”,人生所有的奋斗,都是在这幅底牌的基础上“打牌”;个人的奋斗不是追求真理和自我实现,而是改变或者改进自己命运的底牌,争取尽快糊牌,甚至糊一个“大番”!

所以,中国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不是当看一个人的成就,而是联系他的出身一起看,如果一个出身很低的人(底牌很差)获得高成就,就特别佩服,因为这意味着他的“牌技”很高,把一手烂牌打出了“大番”!而一个出身背景较好(底牌较好)的人获得了同样的成就,则评价不高,因为这意味着他的“牌技”并不是特别突出。

麻将的这种对“起点”的随机默认,正好契合了中国文化不提供“终极价值”的特征。中国人很接受基于出身的不平等,也特别善于利用基于出生的不平等,所谓“拉关系”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建构和强化基于出生和身份的利益格局,这和麻将里“抓副好牌”的心理是一样的!同样,命不好(抓了副烂牌)的也自认倒霉,因为随机起点是终极原则,不可被质疑,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场赌局;“愿赌服输”是赌场的规则,这也同样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观。

所以,一旦出现困境和危机,中国人对理性的思考的建构往往兴趣不大,中国更感兴趣的是“重新洗牌”,大家重新来抓牌,换一换手气(命运)。虽然“重新洗牌”并不能改变危机的内在机制,甚至只是在重复一遍危机的过程,但中国人认为这就是“牌局的规则”,没有人关心牌局的起点是否合理公正,大家只关系在新的一轮洗牌后自己能否拿到一手好牌!所以,中国人普遍不追求终极的合理性,只追求随机概率上的个体命运的改变,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本质上是一种赌博游戏的人生观!

由于没有终极价值,中国文化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公正起点也是没有意义的,唯一有意义的就是:拿到自己的牌以后的博弈!这使得中国人普遍的停止了对于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特别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孝、祭祖等内容化解了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比如,我们肯定就是我们后代的祖先,难道我们的人生意义存在于我们后代的“香火”之中吗?同样,“祖先崇拜”中的那些祖先他们的人生意义何在呢?这样追问下去,就会发现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没有终极价值,所以中国文化认为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世俗的生活,而世俗生活的起点必然是由出身所随机决定的,于是“命运”就成为了中国人牌局人生的的“终极原则”。

有限的逻辑理性:

由于起点是随机的(洗牌),所以理性思考的范围是有限的,只是对已有牌面的修正:“牌面好”,则争取糊把好牌;“牌面差”,则争取“不放枪”或者不让别人糊牌,凑合着混一局算了。这种“工具理性”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学习这件事上反映非常突出:中国人从来不认为读书和思考具有独立价值,更不认为读书具有终极价值,读书只是修正命运的工具而已;自古以来,读书的目的都是“跳农门、进体制、当官”、是对“出身牌面”的修正,所以,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文人能从读书和学习中获得独立的生命满足感,只要没有当到官,就会无尽的哀叹和惆怅!

由于思考的起点(出身背景)是随机的,所以思考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价值,这使得中国人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理性思考体系,更没有发展出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哲学等任何一门理性科学!中国人的宝贵的智力资源仅限于“优化牌面”,这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始终没有触到终极价值和终极原因,止步于理性思考世界之外!

打麻将的人对“抓的牌好不好”是坦然接受的,但对打牌过程中的出千行为却深恶痛绝,因为这是一个底线的问题,一旦出千,则这个游戏就彻底没有办法玩了!同样,中国人对基于出身的不平等坦然接受,但很难接受在读书升学的过程中不公正,因为这意味着牌面不好的人也没办法通过“工具理性”修正自己的人生,有限的理性也无法实现了,人生的“牌”就打不下去了!

糊牌后随机抓牌翻番:

麻将糊牌后,糊牌者就获得了特权,可以再随机抓几个牌,如果这几个牌里面还有与“糊牌的牌面数字”相关联的牌,则可以相应的增加番数。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这是对“工具理性”的一次奖赏、再增加一次“利益放大”的机会,这是中国文化中对“获得特权”的心理诉求的强烈展示!

糊牌包含了“手气”和“牌技”,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所以糊牌获得回报是可以理解的,但糊牌者再获得“抓番”的特权则不符合逻辑。更奇怪的是,这个“抓番”特权的获利很多时候会比糊牌本身的奖励更多,这与中国盛行的灰色收入是多么的暗合啊!

“糊牌后,再随机抓牌获得翻番”的游戏规则放大了麻将游戏的赌性,将获胜者的利益进行无成本的放大,大大的增加了麻将的刺激,也显示了中国人潜意识中强烈的“获得特权”的渴望。这样的渴望也明显的表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中国人其实是不排斥特权的,比如,一个人如果通过努力获得一个“好工作”,然后利用这个“好工作”带来的特权将获利放大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好工作”(糊牌者)理所应当的可以再无成本的“抓番获利”!

可见,在麻将游戏中,“逻辑理性”的作用其实很小的,它既不提供起点和终极价值,也不决定糊牌后的回报,太多的游戏规则在冲淡“逻辑理性”的重要性,使麻将更多的具有了“非理性”特征。

麻将只是一个娱乐和游戏的工具,它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个娱乐游戏是如此的受欢迎,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游戏包含的观念和中国文化的内核是很一致的!所以,麻将这个游戏确实能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模式。对麻将文化的解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文化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