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4月,UC迎来了一次全面战略升级,开始全面转型新媒体平台。随后的5月,“UC订阅号”正式发布。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指出,UC订阅号是UC落地“赋能”计划的开始,UC将推动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

而如今UC则正式开启了“赋能”的计划的升维——为中小开发者赋能。6月27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在北京正式举行了名为“光谱计划”的UC开放平台发布会,这是国内首个免费的内容+技术的开放平台,一场新的变革似乎是要来了,这次的UC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UC为何要开放?借助生态打破流量天花板

所谓光谱计划,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赋能和技术赋能。具体来说,在接入UC信息流后,合作伙伴不但能获得海量的优质内容,还可以在信息流里接入阿里移动商业体现拓展变现方式。而技术内核则为合作伙伴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最终帮助合作伙伴精准找到用户提升商业化价值以及定制化服务。

UC为何要将技术和内容开放出去,这可能还要从整个大行业背景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红利即将触顶,流量正在逐步向超级APP聚拢,而互联网产品也开始从争夺新用户转向争夺用户使用时长,这也给UC带来了新的挑战。

谈到内容,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对象是今日头条,凭借仅次于微信的用户使用市场,这一度让今日头条成为当下风头最盛的产品,但随着BAT三巨头纷纷加码内容分发市场,今日头条开始压力山大。三巨头不仅在技术上不弱于今日头条,在内容上各平台也普遍采取了补贴策略,对手们纷纷用今日头条的方式向它发起进攻,这让今日头条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但不同于搜狐、新浪、网易这些老对手,内容分发对BAT来说更多是从争夺流量的战略角度出发,它们的内容分发不再是依靠单一的流量入口,而是超级APP结合多个APP的产品矩阵来进行分发:

UC头条的内容将能同时在UC浏览器、UC头条、优酷土豆、手机淘宝等多终端同步分发;腾讯媒体平台的内容则能够一键被分发到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腾讯视频、QQ看点等,百家号的内容则被分发到手机百度、百度新闻等百度系APP……

而这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内容正取代APP成为新入口,而让用户更多的停留,可以借助的不仅仅是自身APP,还有众多第三方APP。

无独有偶,不久前QuestMobile发布《移动互联网2017春季报告》中,QuestMobile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态流量”,即内容平台不再依赖于单个APP而是开始谋求第三方流量获得增长。一点资讯和秒拍是被QuestMobile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案例,它们本身的APP并没有太多用户,但借助外部合作伙伴获取的流量却使得内容能够触达海量的用户。

无论是BAT,还是一点资讯、秒拍,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内容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APP,而是通过生态矩阵来打破原有的流量天花板。而这次的UC光谱计划则更进了一步,UC所针对的合作伙伴将不再仅仅只是有关联的投资方或从属关系,而是将这种能力开放给整个行业。一切想要加入内容信息流中的产品都可以加入UC光谱计划,UC则借助光谱计划将内容信息流植入到任何产品中。

至于生态流量概念的兴起,这给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带来了新的启示。在人口红利消失后,APP站外流量也能够成为新的增长点。

内容生态开放为何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针对内容生态开放这个现象,QuestMobile分析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10亿之后,基本进入了稳定状态。这也导致一个新的现象,就是APP使用的碎片化、场景化态势越来越明显。APP孤岛打破,强势平台化APP已经越来越像PC时代的浏览器,有效利用这些平台的用户资源,单体APP的用户价值可以无限延展。技术、渠道已定,内容价值也就开始浮现。

至于为何内容生态开放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在我看来,主要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1)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多样化

如前文所说,虽然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内容却带来了新的红利,这也是为何众多巨头纷纷加码内容分发的关键。诸多内容分发平台的崛起,一定程度上让整个内容生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这也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多样化。

得入口者得天下,入口之争的核心在于,比拼用户规模,打开频次。这种情况下,对内容分发平台来说,如果继续专注单一的渠道,其实已相当不理智。而将内容开放出去,则能帮助内容平台将将产品和服务覆盖到更多渠道,APP站外流量价值很显然将会成为人口红利消失后各家平台的争夺焦点。

对内容分发平台来说,将内容触达到不同渠道,这不仅能够增加用户流量粘性和渗透率,而且规模化后的流量价值也将远胜于单平台。BAT如今都已经实现内容在自身生态内的打通,UC的开放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想下一步肯定是全行业都开始将内容开放出去,植入到更多的渠道中。

2)数据已成巨头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移动内容分发有个很关键的技术,那就是个性化推荐引擎,但想要获取更为精准的推荐,必须要依赖于尽可能丰富的大数据维度。

如今UC数据库中的Uni ID覆盖了95%以上的网民,这为实现精准推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UC大数据来源不仅多元而且立体化,一方面UC这款国民级应用13年沉淀下来的用户搜索、浏览、阅读等行为数据,一方面是打通了的阿里系大数据覆盖了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等多个应用场景。

这些数据资产的丰富性、立体性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通过多维大数据定义用户的人群属性,确定用户的行为标签。但这些在未来的竞争中,可能还远远不够。

马云曾断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数据将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用户在不同APP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APP所产生的数据也是不一样的。阿里系和UC自身的数据已足够丰富,但从更多站外APP获取的数据同样价值巨大。这将帮助UC构建更为丰富的数据,进而更贴近用户真实兴趣的内容需求。

3)困局下的开发者也需挖掘存量市场

虽然这几年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但行业当下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开发者的生存门槛极大的提高了。如今应用商店里的存量APP超过十万,但根据CNNIC和TalkingData的行业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却平均只安装39款应用,日常打开的更是只有20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提高留存,或许是每个应用开发者当下面临的问题。

内容具备很强的粘性,这对产品提升用户粘性无疑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过去一年,兴起了一股新的趋势,那就是在产品中加入内容信息流。天猫、淘宝、WiFI万能钥匙、美团、墨迹天气等,当下一切有流量和用户的产品都在构建内容平台。但市场其实容不下那么多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其实也没有精力去维护如此多的平台。

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的获取成本太高。下半场,大家都喜欢说争夺用户注意力是制胜关键,知道提升内容的品质体验能够更好地争夺用户时间,但是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以及对大量内容运营的难度,实际上都是提升了这方面的准入门槛。

如今UC已经有超过50万的内容合作伙伴,包括全国权威主流的机构媒体和阵容庞大的自媒体日均曝光量达到90 亿+。UC的后台大数据处理能够支撑日均高达60亿维内容和用户特征的计算,每天处理样本总量超过500亿条。而这或许是UC敢于开放的底气所在。

4)商业化变现将实现全行业共赢

内容分发这几年如此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背后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内容分发平台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信息流广告,这些广告的植入完全伴随着信息流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当它们将内容分发到其他APP的时候,也可以顺便将广告送出去。这意味着,第三方生态的流量可以帮助内容分发平台拓展商业空间和想象力。

而对开发者来说,尤其是工具类APP,他们空有流量和用户却没有足够有效的变现方式。商业化的模式单一、投入难以变现,这是很多APP最后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而内容分发平台在带来内容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广告分成。

拿UC开放平台来说,如今阿里移动广告投放体系已经拥有了超过100万的广告主,这里面包括了电商广告主、大品牌广告主、网络服务广告主等,合作伙伴可以在通过接入UC内容分发体系,并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在信息流内以及其他产品页面中嵌入广告位。最终提升合作伙伴的商业收益,帮助合作伙伴快速便捷的实现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