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店在陆城南郊,距陆城仅四华里,是姚家店乡政府所在地。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据说在清康熙隆年间,大臣姚启圣奉旨讨伐叛军吴三桂、结果吃了败仗,遭吴三桂一路追杀,眼看姚氏家族有灭族的危险。族长便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他们趁乱连夜逃跑,以便能延续姚氏烟火。当他们千里迢迢从浙江流落到宜都时,被这里秀美的山水风光给吸引住了。因为这里是长江、清江的汇合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店面林立,市场繁荣,兄弟俩便萌生了就在这里定居的念头。于是,他们投宿到一家旅店住下。第二天,便开始寻找谋生的出路。兄弟俩沿街寻访了两天,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事。第三天,他们又沿街向西打探,发现一处有一家纺织作坊,目前正缺人手,加上他们在家乡就是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生计的,于是,他们就在这家作坊里当上了伙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老板渐渐发现这两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便把作坊中的所有事务交给他们打理。由于兄弟俩的勤奋、刻苦、精明能干,不久便使这个作坊有了大起色。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这兄弟俩一表人才,为人本分,聪明过人,待人和善;这老板又膝下无子,只有两个正值妙龄,貌若天仙还未出阁的千金,给姐妹俩找个可依托的人家,一直以来是老人的一大心愿,这下真可谓天遂人愿,两个年轻有为的后生不请自来,而且处世接物都极有教养,令老人十分满意。于是老板请来媒人,撮合这桩天赐良缘。不久,兄弟俩便双双入赘,做了上门女婿。但没过多久,老人便撒手人寰,偌大的纱厂便由姚氏兄弟独自经营。在他们的精心张罗下,纱厂的生意非常红火。后来,兄弟俩又开办了一个染坊,印染各种花色布料。从此,姚氏兄弟的作坊的生意就越来越好,人们都称这个作坊为姚家店。于是,这个坐落在宜都陆城南郊的家庭作坊便远近闻名了。后来乾隆皇帝巡视来到宜都,在地方官员的引荐下,视察了这个闻名尔遐的小店。哪知道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朝拜当朝天子,请乾隆皇帝留下墨宝,为这个小地方赐名,乾隆皇帝当即挥笔写下“姚家店”三个大字。一位乡绅将御贴请工匠装裱后挂在了姚氏作坊门前。从此,人们就把姚氏作坊所在的这块地方称姚家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家店因这里曾住过一户姓姚的人家而得名。

相传很久以前,在今姚家店乡政府旁住着一户姓姚的开店铺人家。家里有一位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名叫姚雪如。姚雪如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心地善良。周围的青年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想娶她为妻,纷纷都登门提亲。但姚雪如一个也看不上眼,不但拒绝彩礼,还关门谢客。为此她父母很着急。一天,姚雪如对父母说:“我不想嫁人,想成仙,因为我们这块儿太穷了,只有成仙才能救助穷苦的百姓。”她的母亲听后说:“你这女娃子,怎么想到要成仙呢?我们这块儿地方穷,也不需你一个女娃儿去救助啊!”姚雪如听了闭口不言,从此不再与母亲争辩。

过了些日子,她们所住的这个村子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了,田地都裂缝了,庄稼树木都枯黄了,小河的水也都快干了,村里的人仰望青天怨声载道,姚雪如想成仙救助乡里乡亲的心思更迫切了。

一天,姚雪如来到一条小溪边,突然,一位年迈的老头儿出现在她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位老头长长的眉毛,白白的胡须,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棍。只见捋了捋胡须,弯下腰把鞋子脱掉,扔进了小溪里。姚雪如见了,疑惑地问道:“老爷爷,您怎么把鞋子脱了扔进小溪里去呀?”老头儿回答道:“我是人老黄昏了,你能帮我把鞋子捡上来吗?”姚雪如看了看那老头,没有做声,径直走近小溪边,捞上了鞋子,还帮助老头穿好了。老人见这位姑娘心地这么善良,就从怀中取出一本经书递给她说:“小姑娘,你要想成仙,就得每天到这小溪边诵经,只要你背熟了这本经书,你的梦想便会成真的。”老人的话刚一说完,就化成一股白烟不见了。从此,姚雪如每天早上都要到这条小溪边苦读经书,不分晴雨,不分寒暑,四季不断。就这样,两年后的一天,正当姚雪如在溪边诵读经书时,几束灿烂的金光照在她的身上,她的身子也随着金光飞到了蓝天白云里面,她终于成仙了。当乡亲们田地里需要雨水时,她就会唤来雨神降下雨水,滋润庄稼;当乡亲们需要晴天太阳时,她便会叫来太阳神,照射大地;当一些妖魔鬼怪、凶猛的动物到村子里来害人捣乱时,她便会施展法术将它们除去,使村子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幸福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人们便把姚雪如诵经的地方叫“诵经丘”,后来;又把姚雪如居住过的地方叫姚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