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然乱世出英雄,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勇士虎将,智士谋臣,其中一位最杰出的智者——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但是,顶尖的智者不意味着不会犯错,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也有不少失策之处。

诸葛亮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选择绝对忠于蜀汉政权的人,这样做本也无可非议。可是他把问题标准绝对化了,特别是对那些有才能又持才自负的人,他们未必反对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坚决弃之不用。就已彭姜为例。彭姜,字永年,原是刘璋的旧部。他虽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但因“自行骄傲,多所忽略”,一直没受重用。刘备入蜀后,彭姜“指掌而谈,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去益州之策”,深受刘备赏识,进而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对对刘备进谏:姜心大志广,难以安保,引起刘备注意,然后对彭姜疏远,贬官外放。彭姜是个有才又有缺点的人,只要驾驭得法,是可以为蜀汉政权建功立业的,诸葛亮对他的处置,实为偏执一格 自弃栋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的行事作风是事无巨细,一切都要过问,不仅自己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在六出祁山时,孔明虽将司马懿诱入上谷,但天不助他,天降大雨火攻不成司马父子逃之夭夭。司马懿闭塞不出,孔明用激将法使其出战,可司马懿从来使口中打探诸葛亮寝食之事,得知其过度劳累,命不久矣。然事实正是如此,五丈原巨星陨落,孔明死了。事事包办,势必使部下不能太大胆放手地工作,从而对接班人得选拔和培养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诸葛亮与周瑜联手合力对抗曹操,借东风火烧赤壁。曹操大军始料未及,一败涂地、抱头鼠窜。赵云、张飞受诸葛亮之命于乌林树林和葫芦谷口处截击,而最紧要的、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死胡同的隘口——华容道却交给了关羽。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大败之后,溃不成军,败走到华容道的时候,只剩三百余骑。切屡遭张飞、赵云截击,已是人困马乏。曹操自知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想要突破关羽及五百骑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了。可是关羽却念昔日之情,放走了曹操。如若是换了别人则必捉曹操,这便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不幸的是诸葛亮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再一次误用关羽守荆州。荆州曾是刘备,孙权明争暗斗,费尽心思想要占据的地方,曹操对荆州也是十分看重,时时想着吞并它,荆州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刘备出征西川时,把荆州的人事安排与部防交给了孔明,不曾想,荆州的命运却又自悄然发生着变化,究其原因当属诸葛亮误用了关羽镇守荆州。当刘备在西川发出援助请求时,诸葛亮带走了张飞,赵云,留下了骄傲自大的关云长守荆州在平留川,攻取汉中后,诸葛亮却并未取消关羽的荆州之主的地位。这时候不可一世的关羽已经按捺不住了,声称不想与黄忠并列,迫切想要入川与马超一比高下。诸葛亮派关羽攻樊城,且关羽离开后,并没有加强荆州的防御措施,荆州空虚,致使东吴夺取荆州,关云长也落个败麦城,最后被东吴禽杀。一世孔明,误用关羽,痛失荆州,莫大失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关羽败走麦城,陷入困境之时。曾派遣使者去上庸请求孟达和刘封领兵援助。但刘封因为孟达的教唆,并未发兵救援,深陷困境的关羽只有孤军无助,最后被东吴禽住,并杀害。关羽,何许人也!那可是五虎将之一,为汉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关键的是,官运可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伴刘备东征西讨,驰骋疆场,几番死里逃生,情谊之深可想而知。关羽之死,刘备必将深咎,孟达终因害怕刘备问罪,于是弃汉降蜀。刘封坚决不降魏,并与孟达决战,可惜兵败。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封虽败,其忠诚之心,苍天可鉴,然而回成都以后,却遭到刘备斩杀。刘封被杀后,常人会像上庸无主,已经空虚。上庸可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是个易守难攻的关隘,称得上是西川的门户。此时蜀汉应派重兵猛将进驻上庸,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诸葛亮失误之处,就在于此,作为蜀汉的军师,他并没有加强上庸的兵力。当然,刘备也没有这样做。结果上庸被魏军轻而易举的占据,西川的门户就这样失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云长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欲起兵伐吴。诸葛亮与群臣进谏,刘备暂时依之。但在刘备当了蜀汉皇帝后,欲发倾国之兵伐吴,虽有孔明、赵云、秦宓等谏阻,刘备执意不从,且怪秦宓出不利之言,斥武士推出去斩之。因孔明上表才救了秦宓一命。刘备为守桃园之小义,而不顾国家之大义,撕毁了孙刘同盟。起兵七十五万伐吴,对于伐吴之举,孔明虽曾进谏,刘备不听,孔明也无可奈何。但刘备即以发兵伐吴,孔明就应为之划策。可孔明却坐守成都,未予考虑。刘备不懂兵法,犯了兵家大忌,竟连营七百里,建四十余寨,皆傍山依林。孔明看马良呈上的图本,叹曰:“汉朝气数休矣。”“包原隰阻而结寨,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余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即令马良回见刘备,改屯诸营。但为时已晚,马良尚未到达,陆逊已用火攻,致使猇亭七十万大军化为冤魂。刘备自己亦败回白帝城,托孤与孔明后,一命呜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六出祁山,屡屡在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反而陷于仙境,而司马懿仅凭坚守不出的消极战术,却使整个战局由被动变主动,迫使蜀军无功而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蜀军粮草不济,以及误用李艳。

在六次北伐中,有三次退兵的直接原因是粮食问题。二出祁山时,“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以知后事”,李严作为“之后事”,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四出祁山时,苟安因运粮时受责,竟然叛国投魏,司马懿又利用他施离间计,促使诸葛亮仓促退兵。造成这一恶果,李严难辞其咎,应负误用小人之责。联系到李严的行为,其实他就是一个小人。五出祁山,正当蜀兵得胜之势时,李严因筹粮不足,竟谎报军情,迫使诸葛亮兵退汉中。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惜害人误国,李严罪不容赦。然而,回顾李严的变质过程,诸葛亮又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李严由“安身求名”的“鄙情”到害人误国的罪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诸葛亮对李严的“荣利”之举不但不“罚短”反而褒之,并满足其私欲这种姑息、纵容是李严变质的催化剂。李严的小人形象早已毕露,诸葛亮非但没有鄙弃,反而加以重用,对这种私欲重于国事的小人委以关系北伐成败的重任,无异于作茧自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伐魏战争中,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腹中开花的出奇制胜之策,而诸葛亮认为魏延傲才不驯,不采取他的战略。主张出祁山大道、步步为营的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街亭,是由陕入陇的要隘地位极为重要,然而诸葛亮对魏延存有戒心“违人拔谡”,遣马谡趋街亭以堵塞陇坻西方隘口。马谡等率军抵达后,没有贯彻诸葛亮的意图,认为街亭乃山僻之险,魏军不会前来攻取,只有街亭侧面的一个高地才是“天赐之险,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马谡拨给王平千余人吗后,自率大军安营扎寨。张□大军直逼山下,层层围住马谡。军中断水,军心浮动。在魏军的威胁下,有的开始投降,马谡控制不住局面,只好图为逃跑。街亭失守表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他不使用既有作战经验有胆有识又有勇有谋的魏征,却用了一个从事地方行政事务、从未带兵打过仗、空有一套书本理论;连最起码军旅实践和作战经验的马谡。“好论军计”、“言过其实”,且刘备早已对其存有戒心。诸葛亮事后也认为:“街亭之败不在其地,而在选人不当。”

如果说关羽、李严,诸葛亮只负用人不当职责,那么对魏延诸葛亮则有诬害之嫌。也许诸葛亮也自知杀魏延的理由不足,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杀之。”,便是强词夺理。事实是,在取西川、夺汉中的战斗中,魏延处处冲锋陷阵,屡屡攻城拔寨为蜀汉帝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刘备对魏延的重用,是他卓越的才能和超人的胆识为基础的。就是在诸葛亮秉政期间,七擒孟获,天出祈山,每一战都是他做先锋,他也从未辜负过丞相的委托,败郭淮、诛马遵、射曹操、斩毛双,险恶不避,战无不胜。魏延不仅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才,而且是一个多谋善断的帅才。一出祁山时,他曾向诸葛亮献策,要求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一出奇制胜之策确实是蜀军当时的最佳选择。遗憾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因这次贻误战机而有所悔悟,反而由此加深了对魏延的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死后,魏延确实反了。但绝不是因为他脑后有反骨,更不是早在长沙时就有潜大的反意,只因惧怕诸葛亮才没反。魏延之反,多半是由于诸葛亮从始至终不信他,不重用,以致把他推向反叛之路。首先,五丈原是一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北方精骑冲杀。而诸葛亮所带的兵将皆为蜀地之兵,蜀地属丘陵地带,常年生活与丘陵地域对于骑射未有北方魏军娴熟。故而诸葛亮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是他导致失败的又一原因。作为统帅,要了解地形,研究地形,制定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行动规则。这样,取胜就有了足够的保证。安营扎寨,择利择时,全利避害,出师获利,方可成功。孔明为占有利地形,又是劳兵,结果是劳师远征,动以年岁,寸土未得。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终使蜀国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败亡之路。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集中大军十二万岀斜,后至渭水之南。此时魏大将军司马懿督诸军屯渭水以北。当诸葛亮率军进至眉县时,司马懿遂引诸军连夜渡渭水,背水为垒拒战。同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可能沿渭水南至西上五丈原,把战略前进基地从汉中前移至祁山、天水,而使渭水为其后方交通线,并利用陇西之资源增强军力,削弱魏之抵抗力。于是司马懿速遣郭淮率军赶往北原设防。结果诸葛亮东进道路受阻,西进渭水又为郭淮所阻,蜀军十二万兵马对峙于为谁两岸。诸葛亮针对每次出兵都受粮秣不足的制约,且魏军坚守不出,乃决定分兵屯田,做长期进攻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军针对蜀吴结盟相约进攻的局势,决定采取“西守东进”的战略。六月曹睿亲督水军东击吴军,孙权探魏东下,不战而退。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 数月之后,急于决战,但司马懿无论如何都坚守不出。为使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挑衅,包括遣派使者至魏军,送上一些女装来侮辱他们。司马懿盛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辛毗至司马懿军中担任军师,以制止魏军出战。当诸葛亮再次遣使到魏军约战时,司马懿令将出兵迎战,又被辛毗持杖节立在军门挡住。此后司马懿则不再考虑出战,只专心防守,以待蜀军粮尽自退,然后乘其弊而击之。

时至八月,诸葛亮心瘁力竭,在弥留之际,与杨仪等商量身没之后退军节度。决定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数日后诸葛亮死于帐中,时年五十四岁,于是长史杨仪,将军姜维等,密不发丧,整军后撤。故而孔明一死,蜀军便无再战之力,只能退回蜀地,坚守城池不敢出战。这又是诸葛亮的失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