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数百年前描绘出的不朽名画,尽管承受过漫长岁月的消磨,历经了无数次的修复,它们当初的光鲜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灵气和浓厚的历史感却愈发触人心弦。并且都能成为二次创作的灵感素材,影响着当代数不胜数的艺术家们。

其中,就包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来自英国的材料艺术家Jane Perkin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塑料杂货拼成的《蒙娜丽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ne Perkins

废旧的纽扣、塑料玩具组件、铁链……这些玩意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只是普普通通的旧杂货,它们要么会被留着收藏、要么会被卖废品或丢进垃圾堆里。

但在Jane Perkins眼中,它们全部都是珍贵的“绘画”材料。在她的“塑料经典”系列作品中,你将看到无数二手的生活杂货经过一番神奇的拼合,摇身一变成为一张张熟悉的世界名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日葵》——梵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吻》——居·克里姆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月夜》——梵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桥》——莫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富汗女孩》——史蒂夫·麦凯瑞

Jane的创作风格在艺术界引起了强烈轰动,很多收藏家都甘愿为她的一件作品支付3250美元。

实际上,Jane Perkins此前所从事的职业跟艺术根本毫不搭界。她曾在伦敦医院担任了长达17年的护士。

直到2006年,她才正式下决心探索自己艺术生涯的可能性,还顺利拿到了纺织学士学位。在毕业论文中,Jane选择了一个与她的名字相关的主题 —— “艺术与设计中的回收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多芬肖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肖像

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厄瓜多尔艺术家的一种宗教头饰设计,采用破碎的首饰组合而成。

Jane最早于2005年开始摸索这种方法,但规模比起如今要小得多。她起先采用了小件首饰、贝壳和硬币来制作手工缝合的胸针,有时会在其中加入一些破损的小饰品,以及她的客户无法忍受的童年玩具零件。这些胸针中的一些被挂在墙上,而并非作为真正的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ne喜欢用充满乐趣和意外性的元素来创作艺术,不论什么材料、什么色彩,她总能利用自己的奇妙脑洞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轻松搞定。

起初,Jane只能亲自去二手商店和废弃品回收中心去购买自己的创作素材。但随着自己知名度的逐渐提升,Jane已经无需担心材料不够的问题了,她周围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纷纷贡献出自己不再需要的各种二手杂货,以支持Jane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了不起的是,Jane的每件作品均完全利用了这些废弃杂货原本的颜色,并没有额外染上其它色彩。

也正因为颜色搭配组合的难度很高,每件作品往往需要好几个星期才能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从远处看上去,你可能一眼就辨别得出每张作品中的人或物。但是,一旦靠得更近,这些艺术品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化身为一组抽象的排列组合。

如此熟悉又寻常无比的小东西,又被拼合成同样熟悉的那些世界名画,Jane的创造力和艺术的魅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戳开进入Major大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