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财学子访山哈探寻畲服文化传承之路

本报记者 阮飞霞 通讯员 赵蕾 赵小涵

景宁,是中国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素有“中国畲乡”之称。为调研畲族服饰文化,创造民族服装传承,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六名学子奔赴畲乡,开启了一场为期五天的深度文化之旅。

在五天的时间里,“畲族服饰文化调研”实践团走进了三个村镇,拜访民宗局等政府部门,调研八家畲族服装企业,与多位畲族文化传承人进行访谈,切身体会了畲族服饰传统与潮流碰撞的火花,感受到传承之艰难与迫切。

深入畲服企业,认清发展障碍

从制作畲族服饰为主的龙凤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到制作布鞋为主的畲艺坊;从设有独立陈列馆的“畲山风”到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畲山老银匠”;实践团去了观展厅,也参观了工厂。他们采访众多企业家与从业者,发放两百多份问卷,对畲服文化与发展现状进行进行了解。

他们发现,目前畲族服装基本是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从业者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对后续手工艺人的培养仍存在着巨大挑战。同时,畲服企业普遍存在公司结构不完善、出口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去年与浙江高校签订了设计合作,政府也在积极倡导。”畲艺坊总经理徐丽媛说。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畲族服饰面临更大的挑战。要更好地发展畲服产业,必须与畲族文化密切结合,立足企业自身,借助政府力量,将民族的化为世界的。

寻访手工艺人,实践制作工艺

在当地的第二天上午,实践团成员与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委员、校宣传部部长徐晓东、景宁县财政局局长叶峰等领导一起参观了中国畲族博物馆。参观途中,各领导对畲族文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徐晓东对实践团鼓励说:“同学们要深入畲乡,向畲族农民学习。”

博物馆内除了丰富的馆藏品,还有畲族民间艺人现场编织、剪纸等表演。省级非遗彩带编织传承人蓝延兰身着畲族服装,坐在织布机前,一线一摇地表演织布。“现在大都是电脑绣花,但是我希望将这种手工传承下去。”蓝延兰说。之后,实践团成员刘婷亲身体验了一把手工织布,感慨其之不易。“每织一次就要穿梭一次,一不小心就出错了。”

展厅的另一端,坐着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妇人,她满头白发、面容祥和、神情专注,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她便是企业制鞋传承人。“我从二十岁就开始纳鞋底,大约两三天能纳好一双。”在与成员交谈的过程中,她手中的剪刀从未停下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刀刀精准。从手工艺人的身上,成员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因热爱而坚持,因坚持而无所惧。

凸显畲族特色,致力传承与弘扬

畲族传统服饰以蓝、黑、青、白为主色调,多用自制的麻布制成。设计中以凤凰为图腾,融合了老鼠牙、水波纹、牡丹花三要素。其中,凤凰装最为特色,以头饰和彩带为亮点。

为推动畲服文化与时俱进,吸引更多设计人才,景宁每两年举办中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大型比赛,鼓励全国范围内的设计师积极参赛,并选取优秀作品在陈列馆进行展览。“明年我们打算加入其它民族服饰设计的邀请赛,增进各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景宁县民宗局局长雷魏芬说。

同时,景宁县政府预计在2019年建成畲服展示馆,并与“互联网+”融合,将旅游、展示与购买融为一体。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雷魏芬也期望着通过政府、社会和全体畲族人民的努力,树立起畲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当你听到一支歌,看到一支舞,听说一种活动,就能知道那是畲族”。她说。

回顾全程,有一件事让实践团成员张梓帆印象深刻。“带领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是一名五岁的畲乡女孩,她的声音还很是稚嫩,但言语中满是认真。”正是从她的身上,成员们切身理解了畲族文化的薪火相传,看到中国新一代对传统畲族文化的热爱和发扬,也对畲族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

(原标题:浙财学子访山哈探寻畲服文化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