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图书馆,有人说,馆藏量很大但是没有什么新书,我想看的都没有;有人说,馆里没有我想找的书就算了,有些找得到检索号也找不到书,经常浪费时间;有人说,比较喜欢自己买书,因为图书馆的书很旧,味道很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书能否多而全?

“图书馆的书的数量已经达到指标了,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提高图书馆书的质量。”在应对有关新书采购的采访中,图书馆馆长黄金初这样说到。

的确,据图书馆官网简介,“截止2015年12月底,我校馆藏纸本文献已达337.8万多册。文献总量在财经及政法类院校位居第一,为研究级收藏单位。”但同时,“主要以财经、政法和管理类文献为主,覆盖人文、社科及部分工科专业”,这一句也恰恰道出了我校图书馆馆藏的一面窘境。很多学生就表示,除了经、管、法三大类的专业书籍比较丰富外,在图书馆相对很难找到其他专业书籍、参考用书或者新版读物,图书馆藏书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藏巨大而全面性不足,图书馆是否有针对性地采购新书?据采编室刘主任提供的数据,记者得知:图书馆在工作日一天会下单新书200-300册。采购具体数量通常根据年经费确定,前三年的年采购量达到了7.7万~10万册。而采购书目的制定,一方面根据国家招标书商提供的书目选择,再一方面图书馆采购人员会在报纸、网络等载体上查询最新出版的、有影响力的书籍,同时,还有读者荐购的书目也会被纳入选择。

黄馆长具体解释,专业书的选购不是馆内采编人员可以决定的,只有相关专业的同学或老师向图书馆荐购,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专业书合适。“这个交流是双向的,不能只靠图书馆去分析读者的需求,专业书方面图书馆的分析拿捏有一定难度,读者有需求应该主动和图书馆反馈。”而记者查看图书馆官网的荐购记录发现,在过去的半年内,平均每月仅有4条荐购记录,其中仍未得到回复的记录最早可追及3月6日。据此观察,了解并积极使用这一荐购途径的老师学生数量极少,而荐购得到回复的时间则有可能超过一个月。这一双向交流渠道显然在师生中还缺乏有效的认知度,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高效的应对效率。

荐购之后,采购书目在敲定之前还必须进行查重,馆内没有的书目几乎都会采购,馆内有的书目根据需求酌情增加复本量。一般情况下,外文及港台图书只1册,中文图书复本量为3本,针对需求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会考虑增加至6本,2016年中文图书平均复本则为2.57册。针对新书入馆的实际情况,首义南湖两校区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大概一个星期会有一到两批新书到馆,每次一百本左右。原则上南湖有的新书首义也都会有,但根据需求两边分配的图书数量会有差别。显然,本就为数不多的复本数量,无法平均应对两校区众多的读者。

我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的后续丰富,或许可以部分应对这一难题。据介绍,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投放比例可能会达到3:7或4:6。电子资源有各种数据库、博看期刊等,学生上网使用方便,可使用的人数也广。但目前两种资源利用的情况对比,总体纸质图书比电子图书利用更充分,因为书商为保证纸质版期刊的销量,一般不会同步售出电子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书何处安放?

不断地购新必然伴随着定期的剔旧,记者就注意到,首义流通部便堆放着大量的旧书。从二楼到四楼,加起来约莫七八个公共课大教室的空间里,沿着四周墙边堆满了一米多高的书籍,墙角更像一座座小山。捆扎成一摞的书码放整齐,但尘埃的味道很重,表面布满一层厚厚的灰尘。细看这些书也还完整,但重复率很高,《资本论》、《统计学》等同一本书便有一摞。

这些书为什么会堆在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放在这里的?黄馆长回应称,这些书几乎没有利用价值了,是上次图书馆评估时由于南湖图书馆的场地不足,只好运到首义暂时存放。目前图书馆还没有足够的经费、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旧书,只能先满足迫切的购新需求。既然存放的空间不足,为什么不把这些书直接做报废或回收处理呢?黄馆长说道,“这些书虽然剔旧了但还属于国有资产,必须核销了才能处理,核销有一套报批程序,要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的审批,很麻烦,所以我们每年的剔旧都不会这么大,能保证图书馆的书籍能正常流转就行。” 图书馆的剔旧标准可简单归纳为:内容陈旧、载体损耗、复本量大、长期滞架的文献予以剔除。而实际上,我校图书馆目前是依据馆内剩余空间来调整剔旧。但是,剔除的图书只是从书架上撤下来,它仍然属于馆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通过网络查证相关资料证实:图书馆馆藏文献(含图书、期刊、声像资料及数字资源)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是服务学校和社会的基本资源,不允许随便处理,处理报废手续繁琐。理论上的“剔旧”——把没有流通了的老旧图书处理掉,在一定的馆藏情况下,保持零增长。一些大型图书馆(如武大馆)定期进行剔旧,但绝大多数图书馆不会剔旧,一是处理起来麻烦,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各类图书馆的“评估”,其中书的数量(如高校图书馆总藏量)是最重要的指标,大多数图书馆也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馆藏量。

除了图书的剔旧,我们针对报纸、杂志的剔旧及处理方式也进行了调查。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处得知,对过期废旧报纸,南湖图书馆大约半年会进行一次回收处理,首义目前的旧报纸多是杂乱无章的堆在书架上或杂货间。对于杂志,两校区都表示一年进行一次剔旧处理,原则上过期超过一年的杂志都会被剔除,被踢除的杂志往年会进行低价售卖处理,今年开始将免费送给有需要的同学。

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是保存文献,但看起来庞大的图书馆,其实也被废弃的旧书占据大量的空间。如此,在效益问题上浪费其实相对严重。目前国内的图书馆普遍剔旧下来的书都堆在某个房间里,很少人知道之后会具体怎么处理。其实,随着数字化数据的应用,馆藏纸质版图书大可通过数字化保存为电子版,保留少量纸质存本。对复本进行报废处理实现纸张资源再利用,或者如杂志、报纸剔旧一样进行捐赠或售卖,将大大增加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流转率,也使图书实现剩余价值。

以新馆寄新希望?

除了馆藏图书的储存问题,作为书籍承载体的我校图书馆自身其实也面临着老化难题。我校南湖校区逸夫图书馆于2003年10月建成,首义校区图书馆于1987年建成,两馆使用年份已达到10年和30年。结构相对落后,固件趋于老化等问题日益明显,修修补补已成常态。其中颇为紧张的席位问题,成为最显而易见的弊病。

记者观察发现,非考试周期间,南湖逸夫楼各个阅览室也接近满座。部分阅览室内还可见学生搬一把椅子直接在书架上看书、学习。但图书馆的布局已经固定,在现有约1576席的基础上扩张可谓艰难。图书馆曾有计划将原来的电子阅览室进行改造,因为如今几乎所有学生都自配电脑,无需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目前只完成了拆除设备的工作,走进电子阅览室仍可见一地的电线头残留。

新馆或许是解决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本途径。我校新馆构建的蓝图是建设智慧型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预计设计阅览席位约5000席等,希望将来的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阅览席位、研修空间、阅读环境以及新技术应用的需求。但据记者了解,新馆的建设目前只通过了学校立项,还需要等待教育部的申报立项,真正的落成则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而言,我校图书馆的确面临着馆藏书籍类别单一与席位相对不足的问题,旧书的剔除处理更是国内图书馆都会面临的尴尬处境。但就此否定我校图书馆文献的巨大价值,或者借新馆的希望而放弃彻底解决现有难题,都是断不可取的消极心态。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目前的切实努力外,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图书馆管理建设方案的修订是保障图书馆改善的根本,而增加我校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以改善互信,强化数字化资源以弥补内容不足,则是消除“新旧观念”的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笔:黄丽梅

记者:李 淳

美编:刘 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