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 共响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物大概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

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书籍电影电视剧里面都不能免俗地认真描写一份食物的诞生过程或是角色吃东西的样子,单纯地,专注地,毫无目的地。

食物是渴望,作为心脏还在扑通扑通跳着的生物,就不能断绝的渴望。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吃东西,心情好的时候想吃东西,心情平平的时候还是想吃东西,口腹之欲总是直接而简单,所以它们也就更易于满足。冬天懒到极致的时候,我总是想,只要有热量、糖分和水,我大概就能这么呆在房间里直到天荒地老。神奇的是,食物拥有以上所有要素,所以我这么热爱它,不是因为兴趣,而是植根在本性最深处的渴望,这是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东西的时候,思考的速度会变慢,或者说,进入另一个次元的思维里。不够认真地对待食物时,食物的反击就是口味的薄弱。如果吃东西的时候和人聊天或是看点什么东西,食物的味道自然就薄弱了,它是有脾气的集合体,温度,口感,味道,每一样都是不可复制独一份儿的,没能把心思落在它身上,它就把这些东西都藏起来,像生闷气的恋人,别扭而沉默,你若是不注意,也就那么过去了,却在回想时隐隐地戳着你的良心,留下一段漫长却无解的自责。之前曾看到过许多说一个人吃饭孤单而尴尬的言论,如果一个人吃海底捞还会得到玩具熊作陪的待遇。可能是成长环境的差别吧,家里吃饭的时候没什么过多的交流,有也只是以这一餐食物为中心的零星点评而已,所以我是习于一个人吃饭的。也不是没有参加过饭局,只是每到那时就会做好吃不好的觉悟,如果遇上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努力降低存在感,敷衍地对付话题,认真地对付食物。即便心里会有负罪感,聊天对象和食物,总要辜负一个的。聊天对象可以道歉,食物吃掉了就没地方遣散罪恶感了。一心不能二用,也许是我不够聪明,总之即使被贴上孤僻的小标签,还是一个人吃饭更愉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门描写食物的影视作品很多,从国内名噪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已经好多季的经典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再到虽然小众但口碑不错的韩剧《一起吃饭吧》,人类在吃这件事上还是很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的。夜深人静百无聊赖的时候总会把这类美食番找出来“自虐”,看到饥肠辘辘睡意全无,却依旧乐此不疲,是真爱没错了。我觉得,这种超越饥饿的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进阶,一种高级趣味,跟折磨自己却依旧无休无止的哲学思考有相同之处——不,我拒绝把它概括成“馋”。怎么会是馋呢,明明是无条件的爱情,对只能隔着屏幕看到的浓郁咖喱的单相思,对油脂落在火上滋滋作响的烤肉的崇拜,对半融的芝士优美色泽的心动。即便在夏天漂亮衣服的诱惑下还是难以割舍的加冰半糖奶盖乌龙茶,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喝一杯就爆炸的卡路里,还有无尽的青春和少女心;即便只要喝了就一定会胃疼到虚脱依旧虐恋不止的榛果拿铁,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刺激神经的咖啡因,还有可遇不可求的创作灵感和自由气息;即便辣到从味蕾到大脑都麻痹也放不下筷子的火锅,拥有的绝不仅仅是油盐并重的底料,还有每个毛孔畅快淋漓的呼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谈恋爱有什么关系呢,还能有比吃东西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吗?

没有,反正我单身,不接受反驳。

小学的时候看林清玄写的菠萝蜜,台南的暑热和甜蜜到黏腻的汁水,就那么生动地给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热带水果的小心灵一个暴击,我第一次知道对食物的感情是可以分享的,不论接收者所感受到的是否失真,至少是原样传达了出去,不是单调的酸甜苦辣的味道,而是一种情绪。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坂元裕二的台词总是不动声色地一击即中,心都熨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的话,最后吃什么呢?

吃那个时刻最想吃的东西吧,因为那大概是最能表达我那一刻心情的食物吧。

现在就不想这个问题了,毕竟明天不是末日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编:王定勇 刘慧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