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 游鱼uy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能不能过得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相不相信自己能过好。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你就很可能活成什么样。也许你从来没有好好地了解过你生活的城市,所以这个城市就把你的生活过的非常假。

尝试着多多了解下这个有2000万人认真生活的北京吧,在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小角落,也许一扇新的窗户就打开了。

协和别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单北边外交部街协和医院对面这一黄金地段,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几座西洋小别墅。经常看美国影视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些暗红色的小楼像极了重洋之外典型美国乡村的二层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外交部街西口,向东几十米,路北有一座三个大拱洞的门房建筑,这就是59号院,协和医院别墅的正门。这个院子占地三百余亩,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长处165米,南北最宽138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路将树木、草地、花坛和房屋紧密连接又合理划分。中轴线以院子南大门的拱形门洞起,院中有两个花坛,花坛两侧列有独栋别墅,北部有联排别墅,联排别墅中间有拱形穿过式门洞,可以到小后院,直到北后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在北京援建协和医学院,到1921年建成,支持运作到1950年止,该基金会累计投入了四千多万美金。他们在此花巨资建设如此豪华的别墅,让一批国外知名教授来华任教、居住,目的是帮助中国人培养医生,改变中国的贫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块地皮上原来是一个佛教寺院,曾经改作过西式的双旗杆医院。后来美国洛克菲勒财团为了给来协和医院工作的专家盖宿舍,出大价钱购买了双旗杆医院的全部地产,随后在这块地皮上兴建了一批别墅,老北京人管这里叫洋楼院,它真正的名字当然和马路对面的协和医学院一样,叫做“协和别墅”。

尽管院子离大街很近,里边树木花草繁茂,成了闹中取静的居家妙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连同协和医学院一起,这些建筑一并被政府没收,洛克菲勒基金会黯然离开中国三十多年。

倒是这些建筑继续为协和医院的专家居住享用,也许在打倒知识分子的岁月里,工人阶级会认为医学专家住这样的小别墅太奢华,于是这些小别墅早就不是私人的住宅,每栋小楼里面都住了好几户家庭,一片嘈杂凌乱的外观和楼道,就可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京城的核心区,今天我们还能欣赏这些美国人百年前捐建的别墅,在感受历史的沧桑轮回的同时,你或许能更真切感受一个伟大基金会的不朽!

段祺瑞制政府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朋友们估计对着这个建筑都会有些印象,当初姜文就是在这个地方拍摄马小军第一次跑进米兰家的场景。当年的夏雨还是一副小孩模样,猴了吧唧的样子确实和家有儿女中的刘星很像。不,应该说刘星和小时候的夏雨很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地铁站旁边,明朝时这里道路不宽,称铁狮子胡同。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第九子允禟建住宅,称贝子府。这一直以来是阿哥、亲王的府邸,按说应该是像恭亲王府一样古色古香的,为什么会变成如今“洋楼”的外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当时和亲王府的主人、弘昼的后代镇国公毓璋,顺应清政府变更官署的命令,搬离了这座王府。王府则被内务府收回,府内原来的建筑基本被拆除,这也正是现在为什么几乎看不到府内有任何中式建筑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内原本的建筑拆除没过多久,中国营造厂就在这里施工建造了现在保留下来的三组砖木结构的欧式楼群。而且别看它“洋楼”的造型,它还真不是外国人设计的。

它的设计人是曾在英国留学的中国设计师沈琪,不过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等却很难查到相关信息。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是他在这块后人俗称为“铁1号”的地方,留下了精美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院落在1984年5月划入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定名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清朝末年这里也是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民国时期与老恭王府合并,成为军政首脑的衙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设就在这里;

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改为执政府,上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纪念刘和珍君”,就是讲述1926年这里发生的“三·一八”惨。

1926年4月10日,北京发生了政变。驻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包围了 执政府,段祺瑞出逃,执政府倒台,由冯玉祥接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到了1937年,这里又成为了冈村宁次的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

1945年后改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北平警备司令部。

1949年给中国人民大学作校舍。

1978年后主楼由人大清史研究所使用,其他楼情况复杂,被社科院一些研究所和家属区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保安算是很严的,一般进不去,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里面有家花生咖啡店,你说去喝咖啡保安根本不管。如果遇见好事的居民特别是老头老太太盘问,聊聊家常也不会特别较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亏了人大在1949年后一直拿这里当校区使用,才能把这些见证了中国百年近代史的建筑保留至今,玩《阳光灿烂的日子》圣地巡礼的同时,不妨也借这些古老的大楼,感受一下过去那个激荡和热血的一百年。

五塔寺

可曾想过,在老北京的外来之景里,还有来自天竺国的风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直门外有座庙,庙里面的宝塔可是货真价实的印度货。这座被俗称为五塔的宝塔,出资永乐年间天竺高僧之手,现在已经是六百多岁的高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了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沿着高粱河一直往东走,不多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山门,这便是正觉寺。进入寺门后,可以远远看到高台上伫立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塔基,塔基之上是五个整齐分布的宝塔,中间的塔最高,周围四座次之,远望看来,这整个四方塔基加上五座小塔又组合成一个大宝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是因为新街口也有一座正觉寺,也可能是这五个宝塔的名气实在太大,所以老北京人都直接把这个正觉寺称为“五塔寺”。

北京说得上名字的宝塔实在是太多了,可能与那些有名的宝塔相比,这座五塔就不那么显山露水了。但其实在北京的“宝塔界”,它的地位非比寻常。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类型佛塔,在建筑学上称之为“金刚宝座塔”,造型独特,在中国内地十分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从西域来到北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的规式。永乐皇帝和这位印度高僧交谈佛法,十分投机,随即封他为大国师,还授予金印。封官还没够,皇帝一高兴,直接把西直门外北岸赐给班迪达建寺庙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式的佛塔,上塔座上雕刻有精美的梵文。石刻的内容更是十分丰富,菩萨、天王、罗汉等人物形象和五方佛的坐骑,狮子、孔雀、金翅鸟、大象和马等动物都栩栩如生。虽然已经过了500年了,仍然依稀能看出石像上的彩绘痕迹,可见这座庙宇当年有多么辉煌。而在众多石雕中的,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小塔的南面正中,刻有一双“佛足”,寓意慈悲足迹遍布天下,这在国内的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五塔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从1982年筹建开始,它已经变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展出了搜集自北京大街小巷,甚至是荒郊野外的出土石碑,今天不少镇馆之宝,当年都是从垃圾堆里面刨出来的,可见这座博物馆做了多么大的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元明两朝的皇家道场,民国时变身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管理者竟然是鲁迅这样的大腕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的琉璃厂街和成贤街不长,但都因为“有文化”而让人肃然起敬。不过跟文津街相比,它们都得甘拜下风。没办法,最有文化的还得是这儿,街名就告诉你了——中华文化,津要在此。

如果要问怎么得到这个名字的,在大街北边,一座气势恢宏的琉璃瓦顶大门,威武庄严的守门狮子就可以告诉你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大红门往里望,里面的建筑如同宫殿一般,楼台殿阁错落有致,抄手游廊环绕两边,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当时的中国教育部兴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针对老百姓开放的图书馆,选址在北海之畔的皇家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这里是兴圣宫,明代这里是御用“玉熙宫”。1931年图书馆落成,所有的营造经费都来自美国人退还的庚子赔款,由德国设计师主持建造,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所以和之前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一脉相承。不仅建筑外观华丽大气,内部设施更是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相比都豪不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图书馆一建成,就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工作的有夏曾佑、鲁迅、梁启超、蔡元培、李四光等人,个个都是一等一的民国大牌文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北平图书馆就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阅,只是不能借出。唯一的规则是,读者必须身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且衣着整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初年的乱世之中,圆明园的《四库全书》被英法联军焚毁,紫禁城大内文渊阁本后来流落到台湾,大陆仅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则移交到这里并且保存至今,这一切还好有当时任教育部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和博物馆工作的鲁迅先生的坚持和努力。

除了《四库全书》,这里还藏有敦煌石窟的写经、明代《永乐大典》的残书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作为国家图书馆,馆藏更是越来越丰富,如今光是甲骨文实物就有三万五千块,占全国一大半。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藏经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老式的台灯,小鱼真是太喜欢了。

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老房子

留言分享一下呗:)

下载 游鱼App

一起 让生活更有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查看 游鱼uyu 往期热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 | 冬吃饺子夏吃面,四九城面馆 TOP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篇读懂精酿,夏天不喝点好啤酒可怎么过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游鱼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