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学习,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就爱玩。虽然,现在很多理念提出,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但当孩子处身于学校的大环境中,难免会进入一个排行比较的氛围,成绩就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一些以前淡定的父母,难免也会开始焦虑,孩子进入小学后,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的范围是什么呢?是专注于课本,埋头于作业,还是让孩子和社会形成饱满的接触?孩子需要和社会建立一个真实的关系,这个关系包括社会文化的接触,学习人类的音乐、绘画艺术、自然历史等等。孩子在6-10岁左右,就开始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孩子获得了较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6-10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是因为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随着与外部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孩子的自我中心逐渐克服,孩子开始学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这更有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息一般比较接受,这个期间是见证孩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再去让孩子爱上学习就会比较困难了,这段时间内,爸爸妈妈更容易影响孩子。

这里的用词之所以是“影响”而不是“教育”,是因为教育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指正,只有影响,才是将孩子视为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和对待。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父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带来影响,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家庭氛围。只有父母能把孩子视作平等的个体,才有可能不对孩子评头论足,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进行评判,要求孩子改正。我们需要记住,要改正的行为通常只会被强化,只有被鼓励的行为,才能延续下来。

你可以试想一下,孩子无论是看书、听音乐、画画等方面,如果他每做一件事,父母都会在旁边说:“坐直了!头太低了!字写错了,画的颜色不好!”孩子会有什么感受?他正在做的事情,总受到父母批评或指正,父母总会因为他做的事情着急上火,这会让孩子觉得,这些事情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一做这些事情,妈妈就不高兴了。那么,孩子渐渐地开始抗拒学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那么父母怎么进行正向的影响呢?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前提,我们和孩子之间有没有共同点?有没有一件事情是亲子共同完成的?这件事情可以是阅读,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游戏。孩子会从我们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中,感受到我们的接纳度。

当我们和孩子亲子阅读的时候,我们就是与孩子建立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图画,你读他听,或者他已经会自主阅读了,但你还是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在旁边,聆听孩子的分享,细品孩子带来的阅读体会,这些点点滴滴的小时刻,都是值得珍惜的亲子时光。每天中,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是你和孩子两人都觉得愉悦和有趣的,这就是亲子关系融洽的象征。

对于6-10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并非是在课堂中,也不在教科书中。我们做父母的,最好是少对孩子强调:好好学习。孩子需要的是丰富多元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更多是在课堂外。

小学阶段的孩子最需要培养的是内在兴趣动力的发展,让孩子专注地爱上一件事情,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可以让孩子自发自愿地持续做下去的那么一件事情。父母需要做的,是陪伴孩子找到这件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孩子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件事情,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信心和鼓励、给予宽容和理解。

因为孩子的智能会从某一个点开始提高,然后全面提升相关的智能。孩子内在有这么一股动力,他会投入到那件事情中,从那件事情中得到大幅度能力提升的孩子,不管这件事情是什么,阅读也好、艺术手工也好,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会因此提高,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识面宽广了,对自己信心更充足了,对待课堂上的学习就更是得心应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父母会问,那么该如何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呢?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明白到:

将来的世界,是属于孩子的,他终将能找到适应的方法。学习也好,兴趣也罢,某程度来说,都是孩子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做作业,不是百度一个题目的答案发给孩子,而是从小用心陪伴在孩子身边,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这样的方式,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用书籍为孩子呈现一个多彩斑斓的世界,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给予他成长需要的养分,让他茁壮长成他自己,最终找到合适他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他热爱的事情。

由始至终,我们能做的都只是陪伴、轻推、影响,而不是拉扯、阻挠、管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