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养结合让中国西部“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新华社兰州7月28日电(记者梁军)盛夏午后,76岁的封玉兰躺在敬老院理疗室的按摩椅上,享受着电风扇送来的阵阵舒爽。她感叹说,自己从“老无所依”到“医养托老”,终于给自己的晚年找到了好归宿。

封玉兰的家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廖坳村,女儿远嫁外乡后,她就成了一位“空巢老人”。在政府安排下,封玉兰住进了当地董志中心敬老院,每天饮食起居有人照顾,生病了还有医生及时治疗。

记者看到,封玉兰住的是两人标准间,屋内打理得井井有条。旁边的活动室里,人们听秦腔、下象棋,或是阅读书籍。敬老院还新建了太阳能蓄能采暖设施,热水供应和冬季供暖不再麻烦。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单和衣物全由护理员清洗,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

始建于上世纪的董志中心敬老院,生活着50位孤寡老人,来自董志镇各个村庄。

近几年,董志中心敬老院成为当地医养结合试点,开始提供医疗服务。在敬老院东侧,新设立了诊断室、治疗室、理疗室和心理咨询室,3名从基层卫生院抽派来的医生护士,长期驻守在此。

“以前得了小病,要跑到一公里外的医院,现在隔一两天,医生就到我的宿舍帮我测血压,叮嘱我吃药。”封玉兰说。

敬老院医生王立锋告诉记者,他们来到这里后,给每个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而且每天去宿舍查房,提供理疗保健服务,老人们头疼感冒不用出院就能解决。同时,敬老院还和乡镇卫生院,区、市两级公立医院确立了转诊机制,老人们想去上级医院看病,随时享受绿色就医通道。

在董志中心敬老院后院,记者看到了2亩菜田,地里结着硕大的葫芦瓜,还有黄瓜、辣椒等各色农作物。敬老院院长刘宣介绍说,农村老人们劳动了一辈子,没活干会心急,敬老院为老人们腾出一块田地,大家自愿种,每天吃自己种的绿色蔬菜。

“听秦腔,做医疗保健,闲暇时还可以干农活,老人们的幸福指数高着呢。”刘宣说。

记者从甘肃省政府了解到,2016年全省家庭总数763万户,其中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高达37.15%,不足3个家庭中就有1位65岁以上老人,家庭托老压力日渐增大。

应对老龄化,2016年甘肃启动医养结合试点,通过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或开设养老护理床位,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签约医疗服务等方式,用医养结合托起了空巢、孤寡老人们的晚年幸福。截至今年3月底,当地共有医养结合机构总数64个。

2015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刘宣说,如今在敬老院生活的“五保户”,医疗和养护费用全由民政等部门承担,没有任何收费项目。随着健康养老需求不断增长,这里越来越需要各类医疗、康复和护理能手。

“以前水要自己烧,菜要自己买,有病了没人管。现在,这里热汤热饭啥都有,生了病心里也不怕了。”封玉兰笑着说。

(原标题:医养结合让中国西部“空巢老人”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