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级非遗“天津快板” 演员都是业余的(图)

“说竹板那么一打,别的咱不提……”几乎每一个天津人都会对着熟悉的节奏、熟悉的开场白信手拈来。当看到演员用浓郁的天津话演出天津快板时,乡愁和乡情也会一下涌上心头。作为天津本乡本土的曲艺形式,天津快板早已经与天津人的乐观、幽默融为一体。在之前公布的天津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津快板”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天津市民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份重要遗产。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从事天津快板表演的演员中,大多都是业余演员出身。因为表演者需要运用纯正的“天津话”进行演绎,天津快板也成了展现天津方言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今,当年因为这拨是“咸带鱼”而多要“俩糖饼”的“二他爸爸”——刘德印已经是天津快板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享誉全国的天津快板代表性人物,刘德印是一名普通工人出身。在他看来,天津快板不仅仅是本乡本土的独特曲种,还是天津城市的文化烙印。

由天津时调而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受全国欢迎

说起天津快板,很多人会因“快板”二字首先联想到“快板书”。实则不然,刘德印告诉记者,天津快板属于天津特有的曲种,与“快板书”并无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句式不一样,快板书有七字九字的,但是天津快板的主要形式是 两短一长 。”

追根溯源的话,天津快板则起源于另一种天津地方曲种“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清末民初以来在天津盛行,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结合了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而天津快板就托生于时调中“大数子”这种表演形式。

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许多业余演员开始在表演中对“大数子”进行改良。刘德印告诉记者,当时天津的演员王家骏在全国文艺汇演上创作了一段名为《夜战海河》的作品。“在此之前实际上还没有天津快板,王家骏老先生对 大数子 进行了改良。”刘德印解释道,在表演《夜战海河》时,王家骏就已经运用到了天津快板的表演形式,演出之后,《夜战海河》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追捧。“当时天津代表团就研究这种表演形式叫什么呢?很多老艺术家觉得,表演形式使用快板,而且用的又是天津的地方方言,干脆就叫 天津快板 。”

在此之后,天津快板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并逐渐形成“五五八五”的格式,每两句分四小节唱完。天津快板在演出时除了快板演员手中的竹板之外,还会有大三弦、扬琴、二胡等乐器进行伴奏。此外,天津快板的演出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单人快板、对口快板和群口快板。

民俗专家、方言专家谭汝为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天津快板因其生动幽默的演出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刘德印说,在抗美援越期间,曾有一段名为《三个美国佬》的天津快板火遍全国。“当时这段天津快板是由一个战士演出队表演的,很多战士回到地方以后,也都把这段快板带了回去。”

天津文艺汇演上闪光

上世纪90年代演进人民大会堂

1965年,刘德印进入针织厂工作。“我小的时候就总听《三个美国佬》,而且从小就爱好曲艺。”进入针织厂工作之后,刘德印有幸结识到当时在工业印呢厂工作的王家骏。“当时我们都算是纺织系统内的工人,都属于纺织局。”

用刘德印的话说,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是王家骏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我当时是唱快板书,王家骏是天津快板。”经常一起演出,让刘德印对天津快板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刘德印也开始尝试进行天津快板的创作和表演。

虽然,当年就已经深受观众欢迎,但是当年表演天津快板的演员几乎都是业余演员。刘德印告诉记者,即使如当年很有名气的王家骏,其身份也是一名普通工人。在相声、小品中也会见到天津快板的表演形式,但是多年以来,进行天津快板表演的演员还都是以业余演员为主。“首先形式上朗朗上口,而且天津地域色彩很浓,所以就容易在工厂等地方广泛流传。”

也正因如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天津市曾组织过多次文艺汇演,在这些文艺汇演中快板逐渐成了天津纺织局的“品牌节目”。刘德印回忆道,王家骏故去之后,纺织局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把“品牌节目”延续下去。“我当时已经开始表演天津快板了,所以也算是义不容辞。”

虽然,在业余演员的手中发扬光大,但是天津快板在创作上并不简单。刘德印告诉记者,天津快板本身有个固定的曲牌,所以很注重结构。一般会尾字押韵,可以通篇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还会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德印获得了“全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他也把天津土生土长的天津快板带到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当时台下有很多领导,我一演完,他们跟我握手的时候都说,天津快板真好。”

传承人一对快板打了28年

坚持本乡本土的天津味

在不久前公布的天津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津快板也位列其中。作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年来,刘德印始终伴随着天津快板的发展。用他的话说,题材还要再丰富,内容还要再精彩。“现在的艺术形式太多了,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把很多新的东西加进去。”

除此之外,刘德印还注重天津快板在表演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他告诉记者,天津快板多年以来虽然广受欢迎,但是给观众的印象往往是“俗”。“我不是很认同这种看法,所以我注重天津快板要把 俗 的东西逐渐抛弃。”刘德印说,他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会要求他们做到在表演中保持“天津味,不许用天津字,要用标准字”。所谓的天津味就是要在表演中保持天津话的语调,“天津话的语调都是往下走的,这个语调不能改,一改就不是天津话了。”其次,天津的话中有很多齿音字,在刘德印看来,这是应当摒弃的,“天津话的齿音字听起来首先会有很 贫气 的感觉,所以我强调,要用标准字的读音。”除此之外,刘德印还提倡把天津话中许多方言俚语都去掉。“在外地演出时有的外地观众听不懂,也不利于天津快板的推广。”

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之后,刘德印明显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除了要把天津快板发扬光大以外,还要保持这一曲种的活态传承。他告诉记者,多年来,他教了不少学生,现在他更注重让天津快板从娃娃抓起。“现在也是在小学里去教一些孩子。”

就在前几天,有刘德印主演的全运会天津快板版宣传片正式公布。他告诉记者,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让天津快板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很荣幸能用诞生于天津本乡本土的曲艺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天津的风采。

专家说“天津快板”

天津话也有雅俗上下之分

用刘德印的话说,在很多影视剧里,天津话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很负面的,他希望通过自己演绎的天津快板扭转这种看法,所以他才对天津快板演出中所使用的天津话进行了改良。

在民俗专家、方言专家谭汝为看来,如今的天津方言已经与当年大相径庭。同时,他也很认同刘德印的做法。谭汝为认为,通过刘德印的改良,天津快板中关于天津方言的精髓留下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津快板其实已经成了传承天津方言的重要载体。

谭汝为介绍说,天津作为一个拥有码头文化的城市,文化上有其独特的多元性。各种文化在天津交汇,久而久之就形成上层“雅”、下层“俗”的文化格局。伴随着这种格局,在清末天津话也出现了“老派”和“新派”之分。

谭汝为说,“老派”天津话中,齿音字较多,词语中也有大量庸俗的成分,是天津中下层人民广泛使用的方言。而“新派”的天津话,则是流行于“达官显贵”“书香门第”之间,其特点就是齿音字减少,语音上更像“北京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老派”天津话逐渐凋敝。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诸如“南市”“西沽”“老城里”等地区的相继改造,“老派”天津话的传播环境也渐斩消失了。

谭汝为告诉记者,与天津快板一样,许多地方曲种都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绎才能演出地方特色,天津快板也不例外。谭汝为说,目前一个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普通话是主流,各地方言是支流。要在肯定主流的基础上,对支流进行发掘和保护。而用天津话所表演的天津快板,实际上也是对天津方言的一种传承和保护。天津人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豁达的生活观,也能通过天津快板很好地彰显出来。新报记者 邵毅

(原标题:市级非遗“天津快板” 演员都是业余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