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蜀王府”,俗称“皇城”。蜀王府,即明代蜀藩王的府邸,位于今四川成都的四川科技馆、天府广场一带,始建于1385年。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

门外的坝子被称为“皇城坝”;蜀王府红色的照壁,自清代至今,都叫红照壁。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的成都,其文化标志性建筑一直受人关注。

成都皇城曾有小天安门之称。成都之所以名为成都,其城市的整个布局,都是紧紧围绕皇城来展开的……皇城一直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心脏和灵魂。

老皇城早期是和后蜀王朝有关,一般是从明代蜀王府开始算,清代是贡院,到了民国变为很多单位机构。贡院后来改成各种教育机构,其中就包括成都高等师范学院。后来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到了民国30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四川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城作四川贡院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城与川大

1905年四川师范学堂和四川法政学堂,1906年四川农政学堂,1908年四川工业学堂,1918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在成都皇城办学。四川大学在皇城办学近4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失的皇城

1951年,“皇城”的城门洞以南被拓开了70米宽的人民南路。五十年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成都百货大楼)、城市道路以及广场开始修建。

1968年,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墙及城内明、清两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毁。

1969年,皇城门楼、“明远楼”、“致公堂”等最后的古建筑被拆除。

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的,则是“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今天的四川科技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皇城一带

时过境迁,皇城一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址上是宽阔的广场和繁华的街道、新的城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