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竞技为术,传承为道|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思考

新华社拉萨8月1日电 题:竞技只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

——来自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思考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室外场地上,两名藏族少年四肢着地背向对方,脖子上套着绸布条做成的圆环,一条绷直的长绳将两个圆环相连,分别从两位少年的胸腹和胯下穿过。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两名选手奋力向自己前方爬进,试图将对方拖走以获胜利。

这是近日在西藏山南市举行的2017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西藏分会场“押加”比赛中的一幕。比赛分为55公斤和60公斤两个级别,参赛选手均为来自西藏各地市的初中在校生。这种起源于藏族聚居区域的单人拔河游戏,因参与者爬进动作类似大象在森林中拖拉圆木,又被称为“大象拔河”。

“将 押加 列为比赛项目,是本次大会西藏分会场的地方特色。”项目裁判员索朗顿珠说。

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是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举办的青少年大型综合性体育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倡导从运动中收获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虽在不久将要举行的全国主会场活动中,只设置了五人制足球、三对三篮球等现代竞技项目,但西藏则希望借此机会,在青少年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推动一些项目进校园,成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一部分,是西藏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尝试之一。”索朗顿珠说。他曾担任全国民族运动会西藏代表团联络员,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工作多年,目前是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的官员。

对于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他介绍了西藏的一些应对之策。“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校园和大型运动会中的竞技项目,是目前最主要的推广方式。” 索朗顿珠说,经过西藏报送,“押加”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下一步,西藏还将恢复自治区级民族运动会,“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项目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项目形成统一规则,而规范化更便于项目普及。”

但索朗顿珠表示,西藏并没有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队的打算。“竞技只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根植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藏历新年、望果节、赛马等传统节日期间,藏族群众都会自发组织押加、抱石头、打牛角等传统游戏。我们的初衷是不让这些游戏在民间消失,并且利用它们增强民众身体素质,而非一味追求竞技成绩。”

比赛中,裁判通过观察绳子中央的红色布条位置来判断胜负。

在以规范化促进项目普及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多样性同样不可忽视。目前,西藏在全区开展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乡村和寺庙的机会,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习俗。

“像举重类项目,有的地方抱石头,有的地方抱沙袋,有的地方还抱青稞袋。同一个项目,紧邻的两个村之间的玩法可能都不一样。我们在制定竞技项目的规则时,会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况。”索朗顿珠说,藏棋等项目还成立了单项体育协会,通过组织化的力量抢救一些濒临失传的地方性子类项目。

“除了竞技性之外,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也是不能忽视的。”索朗顿珠补充道,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林芝响箭,它不仅是射箭比赛,其间还穿插了歌舞、敬酒等环节,事实上是一种参与性和竞技性并重的仪式感很强的体育活动。”

索朗顿珠认为,对于这一类项目的保护,需要体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形成合力。

图片:新华社发(徐彪摄)

编辑:实习生刘宸子

签发:徐征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竞技为术,传承为道|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