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尔兰理发师的杂技梦

新华社石家庄8月1日电(记者吕秋平 高博)上午11点钟,中国学生已经结束每天的晨练去上文化课了,排练厅只留下一个练功的身影,她就是杰西卡·杜琳。

27岁的杜琳来自爱尔兰,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呼啦圈和吊环,她的同学最小的7岁,最大的也只有16岁。

“当演员是我从小的梦想。因为起步晚,我必须加倍努力。”她说。

来中国学杂技前,杜琳在都柏林当理发师。“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没意思。”杜琳回忆。

7月13日,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杰西卡·杜林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排练杂技节目。 牟宇 摄

22岁那年,当地音乐节的一场呼啦圈表演重燃了她当演员的梦想,“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呼啦圈,就跟着那个演员一起学”。

杜琳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她母亲舍不得小女儿吃苦,也担心她起步晚容易受伤,起初并不赞成她从事这一行。不过杜琳一直坚持练习,两年后母亲看到她初次登台表演,才同意并支持她继续深造。

由于欧洲的艺术学校普遍要求有表演经验,杜琳没找到愿意录取她的学校。2015年,她上网找到一家北京的戏剧学校。“我知道中国杂技是最好的,所以想来学习。”

杜琳在北京学习了8个月,认识了不少圈内朋友。有人告诉她,吴桥杂技很有名,建议她去那里学习。

为了攒学费,杜琳找到一份表演的工作,在伦敦、威尔士等地的酒店、剧场演出。2016年10月,她带着3万元学费到吴桥接受为期一年的杂技培训。

吴桥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大运河贯通后,漕运兴盛,两岸日益繁华,带动沿河流域码头、城镇兴起。吴桥艺人乘船北上南下表演卖艺,使得杂技艺术得以在大运河水的哺育下传承和发展。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三大杂技赛事之一。吴桥杂技也经常在国际比赛中拔得头筹。

杜琳说,初到吴桥时,最苦的不是训练,而是远在他乡的孤单。

“在北京的时候很多人会说英语,而我刚到这里时,发现找不到人说话。”她说。

因此,她在学杂技的同时还苦练中文,现在已经能用中文沟通,还结交了不少新朋友。

杜琳偶尔会参加一些在旅游景点、剧场或影视剧的演出,一天收入一两千元不等。虽然收入并不稳定,她觉得比在都柏林剪发挣得多。“中国人很喜欢我的表演。”

7月13日,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杰西卡·杜林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内排练杂技节目。 牟宇 摄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国际交流科副科长牟红圆说,学校自2002年迎来中国商务部援非项目的第一批外籍学生起,已经陆续培养了400名外国学生,其中有不少是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自费生。

最新的发展中国家杂技培训班项目,25名来自老挝、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学员7月初毕业了,新学员将于秋季开学,杜琳将随他们一起搬进学校新装修的留学生宿舍。

杜琳计划毕业后在中国找一份可以四处游历的工作。

“我去过桂林、扬州、太原和上海,将来希望能到更多地方去看看。”她说。

(原标题:爱尔兰理发师的杂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