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位奇人,他当过全真教的道士,做过禅宗的和尚,最后成了百年大元中唯一一个位封“三公”的人,他就是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今河北邢台市)。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便能熟读诗书,十七岁就当上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那时年轻的他长长感慨生不逢时,后来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不久入天宁寺为僧,法名子聪,当了和尚的他,却对天文、阴阳、术数等道家之学专研颇深,并自号藏春散人。(那个时候信仰也搞国际主义,也算是奇闻了)

如果历史就这么由着子聪和尚继续下去,那么元朝可能就多了一个相当道士的和尚,少了一位功标青史的重臣。

元世祖忽必烈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刘秉忠受到北方禅宗领袖海云的赏识,被推荐入藩王忽必烈的幕府。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展现了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的才能。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

元宪宗.蒙哥汗

元宪宗(蒙哥)时期,刘秉忠随忽必烈三次出征,力劝忽必烈勿滥杀,虽然蒙古军队有屠城的习惯,但忽必烈听从了他的劝告,不滥杀以人。此举拯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

中统元年,即公元1260年,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

元大都

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但刘秉忠不愧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元大都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欣然采纳,这便是元朝命名的由来。

至元十一年八月,刘秉忠卒。

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

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

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明朝宋濂在《元史》中评价:

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