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这两天台风来过了,嗯,据说。按你胃,天儿终于凉快了一丢丢,在空调房里瑟瑟发抖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不出来吹吹风吗?

说真的,在空调房里穿真丝睡衣睡在真丝床单上固然美美der,却少了很多乐趣,比如用扇子。不知道多少人家里还有扇子这个东东,更不知道除了积灰你们一年能用几次?

芍药家里就放着两把扇子,一把团扇,一把方扇,扇子一定要好看,否则扇的动力会弱很多。又因为扇子种类繁多,买了又买,还是能遇见更好看的。

中国的扇子略有古风,西方扇子因为花艺师的创作,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想,看完这些美美的扇子,你至少会把空调关闭5分钟吧,风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引了才来。

芍药姑娘 Vol.429

x

扇一朵花引风来

扇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引风用品」,夏季必备之物。「引风」二字实在优美,人与自然的互动感跃然纸上。

摇动才能生风,是扇子的特征,《朱子语类》里说:「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

扇子最早起源于我国,后流传日本、欧美等国,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扇子流动之际,引来的不是风,是各国能工巧匠对扇子美感(装逼用途)的探索,其中,大家都爱用的元素,就是花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雯曾经拍摄过一组中国风执扇图,花鸟仍是扇面的主旋律。

不过在花卉表现手法上,东西方的风格显然很不一样,东方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西方是热烈喧闹引人瞩目的,两相比较,竟和花艺风格高度吻合。

究竟怎么不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看~

东方花鸟扇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抵挡太阳产生风,故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主要材料是:竹、木、纸、布、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早期的扇子并不多用于引风,反而成为统治阶级彰显自己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此多见于皇宫中,又叫「宫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唐之后,文人墨客开始喜爱把玩扇子,要是手中无扇,连作诗都不流利了。随后风潮波及仕途官员、账房先生,乃至社会底层百姓,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个装逼利器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开始时兴题字作画,包括在扇身上镂、雕、烫、钻,渐渐使扇子从一个功能型的引风用具变成了艺术品,一时之间身价百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想想,我们倒也不是那么只讲求实用的民族,尤其早在唐朝,祖先们为了追求美也曾不遗余力。夫人小姐们懂得以扇遮面,文人雅士懂得用扇营造风度翩翩或寄托才情,青年男女有时以扇为定情物,不精美是不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扇子种类繁多,早期所说均指团扇,明代时期,折扇开始大量流行。不过今天家里还存放有扇子的,多半是折扇,团扇反倒不多见了。主要原因也在于折扇易保存,不占空间。

扇面上最常见的画风,就是花鸟虫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扇是中国祖先的发明,唐朝时传入日本;折扇是日本的发明,明朝时传入中国。文化上有交融,也有断层,以至于非专业人士根本分不出其中差别。

比如你说,这两把扇子的气质偏向哪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种反差是,「新中式」在流行,日本却死守传统,很多文化人说,想要了解传统的唐代文化风貌,得去日本看。这也是侯孝贤导演拍《聂隐娘》时要跑到日本取景的原因,当时也被很多吃瓜群众骂得不轻。

中国年轻人在创作扇面时,也会加入许多融合风格,古风或许只存在于个人的想象中。有时我们依稀可以从扇骨、扇形和所绘图案中判断,这大概是个什么风。

今天的日式摇扇,也深受很多年轻人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不管中式、日式,东方的审美一直都风格鲜明,喜用大红、金黄、素色,要么低调地浓墨重彩,要么娟秀典雅。手法上喜爱用手绘或刺绣的方式装点扇面,意境上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芍药觉得,一把绢面或丝绸面的团扇,应当比纸质折扇值得保留许多。扇面上只需几朵植物花瓣或叶片,就那样轻轻往身上扑一下,风不请自来,美得很。

西式花艺扇

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香水,称为香皮折扇。

同一时期,法国宫廷内流行用中国绢绸和牛犊皮制成的折扇。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

扇子在欧洲,是舞会社交的必要装备。这注定与东方清幽、独处的意境不同,西方的扇子是热烈、热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人非常喜欢东方折扇,直到今天,她们结婚时还会出现一个画面:新娘拿着手捧花,伴娘拿着折扇,甚至将手捧花演化成折扇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扇子美妙的形状给了西方人很多灵感,加上花卉商业的快速发展,呈现了一种国内少见的花艺扇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扇子更不是引风用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直接在扇面上进行花艺创作的,也有根据扇形特点做架构花艺的。

在扇子上贴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扇子进行再创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模仿扇形结构做花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可做扇子,反可做包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可做工艺品,倾斜又疑似甜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济公在世,应该会蛮喜欢这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风格可没有那么含蓄、讲求意境,他们可简单粗暴多了,鲜花贴在扇子上,明艳夺目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喂,若你收到这两把扇子,可能是提醒你,情人节又要到了┑( ̄Д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扇子也有四季,那么可能西方花艺扇正好是春夏,明媚灿烂,很年轻;东方古扇恰逢秋冬,萧瑟清冷却容易悟出人生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我们还写过一个粉丝的作品,她将干花和团扇结合在一起,也是融合和创新的不错尝试。这种扇子,无所谓风格和时代,只要看见,小女生都会想剁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风格门派争得头破血流,

是史学家、考古学家做的事,

我们嘛,只管欣赏美,

若我第一眼见着喜欢,留下便是了。

你们呢,更喜欢哪把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