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都喜欢阅读,笔者偶然间在书堆之中翻到一本厚重的《红楼梦》。当时的水平不过是小学的水平,许多《红楼梦》的情节都看不懂,以至于嗤之以鼻。

多年后,重拾起当年的红楼已经不是那番情境。我独自在花前月下,泡一杯茉莉花茶,慢慢品读着这部被多少古人翻了又翻的经典之作。我痴痴地看着红楼梦一章一节,看到宝黛相见的时候,黛玉的一颦一蹙之间的纤弱风流,宝玉的乖张伶俐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两人的姻缘自是从此开始。我与《红楼梦》的缘分也是自此开始,《红楼梦》开启了我通向古典文学的大门。

在感叹《红楼梦》的悲伤结局之际,才感怀曹雪芹的鬼斧神工,妙笔生花。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潦倒穷困之下,还将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之集大成文章之人,必是生活忐忑不断。在这些生活经历之下,抑沉沦之中不可振作,抑或看破红尘归隐山水田园,更有甚者已经坦荡面对。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穷困潦倒,她的诗歌才迸发出极大魅力,因为安于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悲痛,我们今天才能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名句。陶渊明仕途经济无望之际,毅然的扛起锄头,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陶潜的内心比谁都痛苦不堪。苏东坡的豪迈与乐观是古之没人能及,寄情于山水之间,与山野秋色为朋,达到物我共适的境界。更是迸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豪情。《红楼梦》的伟大更是在于其反映了当时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在红楼之中我们看到当时的风土人情,一部红楼引发多少学者的思索,研究红楼都已成为一门显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从着红楼大家周汝昌的思绪,我仿佛掉了另一番不同境界。周先生文章曾说过,《红楼梦》采用了“草蛇灰线,伏案千里”的方法。果真精妙不言啊,曹雪芹通过一个小小的伏笔便在后文之中得到极大的展开。看似红楼里许多篇幅是多余之笔,其是没有一笔多余之处。每处都是点睛之笔。刘姥姥的三进大观园,其实刘姥姥前两次的进大观园。只是为了后文巧儿的命运来铺垫一笔。刘姥姥的报王熙凤之恩,使巧儿逃过一劫。如今想来这样的伏笔倒不是一处、两处。《红楼梦》的语言更是秒不可言,《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曲”,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一一道尽。每一人物都配有一首判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缘分”这首判词道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关系。这一回通过寥寥几笔便为后面伏笔了。

研究红楼另一位大家是刘心武先生,也是遭受众人批判最多的一位大家。刘心武做的是原型研究,就是将小说中人物原型还原到生活中的原型。刘心武先生给红楼添上重重一笔,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揭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还认为秦可卿是太子党的遗孀。贾家因为卷入太子党之争而被抄家。当时刚听到这些,险些颠覆了之前的价值观。但是听刘心武先生的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刘心武先生找到北静王的生活原型,找到史鼐的生活原型,通过这些串成一条线索。他的研究方法就是文本细读,不论怎样其治学精神可圈可点。刘心武先生还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存在与曹雪芹文章的思路断层的现象。刘先生认为林黛玉应当是沉湖而死。

对于红楼永远道不尽,从《红楼梦》的版本、作者、背后表达意思,以及还有一个脂砚斋同时给《红楼梦》做评论人的身份的猜测,这些都是个迷。《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这些年我与经典同行,在与经典同行我不断的成长。我阅读许多大家的书,提升了自己古典文学的修养。我现在在看《庄子》、《老子》。《文心雕龙》在看一些我喜欢的古典文学。古人的境界确实令人高山仰止,老子的辩证哲学衍生中国道教,庄子的奇幻飘逸的思想,古人从天地之间得到出中国最淳朴的哲学思想。但是现在的人,能够高谈古典文学的人又有几个。大家都忙于西方的节日,西方的学科,西方的思想,但是我们中国古典的文化延续谁又有思考着。我怕若干年后,没有人会谈起庄子,没有人会谈起四大名著。我就是希望有些许人能够与我在花前月下,喝着茉莉花茶高声的谈论中华的隗宝。仅此而已,请原谅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