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民健身与民惠 与国盛

新华社上海8月8日电(记者朱翃)从东海之滨到塞北边陲,从大漠草原到岭南山地,8月8日在我国迎来第九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神州大地被健身热潮席卷,欢笑伴随着汗水,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全民健身,人民在全民健身热潮中焕发活力,民族在全民健身热潮中自强不息,国家在全民健身热潮中昂扬向上。

河北省任县太极拳爱好者在任县人民公园习练王其和太极拳;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自2009年设立“全民健身日”以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全民健身运动向“便民、惠民”不断推进。

全民健身工作近年来持续发力,“上下求索”: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下,全民健身走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健身设施修到小区里、家门口,健身指导更加细化、更加科学,让每一位老百姓在运动健身中受益。

海南省琼海市的小朋友在进行武术表演;新华社发(蒙钟德 摄)

目前,我国“大群体”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渐成熟,全国县及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超过七成;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大幅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从大众化的跑步、游泳到小众化的射箭、攀岩,从“足、篮、排”三大项到木兰太极、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运动,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和群众喜好,因地制宜发展全民健身工作。

天津市民陈大爷在海河风光带进行“虎爬功”锻炼;新华社发(王青岩 摄)

从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促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今年天津全运会专门设立“群众体育项目”,从CBA“选秀”有越来越多大学生脱颖而出到各大协会和高校为社会培训赛事运营人员、裁判员等,中国体育发展进入新格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互为依靠、两翼齐飞,共同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器。

冰球爱好者在冰雪体验区练习冰球;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发展全民健身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全民健康、全民幸福的迫切需要,是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更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百年大计。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足。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和指示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科学训练需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精神,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再接再厉。

小朋友在足球体验区进行射门比赛;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便民惠民”这个核心,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化、专业化和便利化水平。

全民健身不应止于8月8日,而应贯彻一年的365天。春有骑行夏池游,秋来登高冬长跑,每一天都可以成为健身锻炼的好时节。随着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越来越丰富,健身锻炼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河南焦作市民在参加自行车骑行展示;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全民健身不应止于政策与口号,而应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让运动健身与大众生活产生“共鸣”。政府引导、社会驱动、市场参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让老百姓通过全民健身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民健身不应止于部分或老少“两头”,而应切实覆盖全民。青少年和老人固然有更多空余时间进行健身锻炼,但全民健身重在“全”——全民、全年龄段、全覆盖。从校园联赛到职工体育大赛,我们欣喜地看到全民健身的参与群体日益齐“全”。

从身体到心理,从文化到精神,从项目到产业,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正全方位地助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助力小康社会的建成,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民健身,携手同行,与民惠,与国盛。

编辑:王浩宇;签发:高鹏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全民健身 与民惠 与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