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培养学生的专注细致、创新精湛的能力为目的的职校,并不多

如果没有央视“大国工匠”记录片,技工这个社会中的群体也许一直默默无声。

放眼中高职校,社会似乎难以摘下有色眼镜。职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收入普遍低下,这也成为许多人不能接受的选项。

优质资源毕竟少数,追求更好是人之常情。如果单以学历为目的,高校当然是更好的抉择。但是如果从就业出发,通过学校的良好培训,再带着一技之长进入劳动力市场,职校未必会比那些专业与现实脱节的高校差。

关于职校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三年的高职学习,不可能让羽翼未丰的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但是这些时间,足够给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重点是我们的职业院校是否足够重视学生的人才培养,师资科研的投入能否到位。

就目前的治学环境而言,我认为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细致、创新精湛的能力为目的的职校,并不是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也有许多,除了政府的投入力量相对较少之外,缺乏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专业培养模式发展滞后,都造成了职校发展不尽人意的局面。

“精”与“专”兼备才能称得上一技之长,而这种培养环境也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下,才能蔚然成风。职校被漠视多少说明了,在我们的市场经济社会下,对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不到位。

衔接扶贫

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家庭子女,由于客观原因在读完初中之后,就进到社会或普通高中。这部分群体由于没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择业范围狭窄,就业状态和待遇不理想,这就难以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中职培育可以给这部分群体,提供继续学习技能,实现脱贫的愿望。毕竟过早地中断学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很难在竞争中立足优势。因此,鼓励并给予这部分群体进入中职,可以让更多人摆脱贫者愈贫的困境。

事实上,这些工作政府早就开始了,入读中职可以获得补贴。

但是正如大家期望之外,许多中职学校鱼龙混杂,民办的中职学校学费也不低。而“只有成绩不足以上大学才上职校”的观念,和家庭的各种生活压力,让不少人早早踏入社会的工作中。

当我国的大学和院校都逐渐优质起来,我们对于适合自己的大学,以及符合人生发展规划的路,可以由更多选择,更多语气的时候,我们的家长面临高考时的焦虑就会慢慢降低,真正的公平才可能实现。

文:微博G-mac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