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那就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李炳鑫的自白——《如果没在媒体工作,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女童的罪名了。。。》,这篇阅读量100000+的文章现在已经被发布者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炳鑫是谁?他是南京南站猥亵女童事件中的躺枪者,而他被人肉的原因是:一名网友转发了最开始发布这则新闻的网络大V的微博并说:这人是我的大学同学,李炳鑫。

虽然现在猥亵女童的男子已被抓获,但这场网络暴力对李炳鑫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现在在浏览器中输入哈理工,关联搜索词里就有哈理工李炳鑫;输入李炳鑫,关联搜索词直接就是李炳鑫猥亵。

传统媒体是在一个事件尘埃落定后,在完全梳理出这个事件的始末后做出一个完整的报道。但现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则不同,新媒体追求速度,追求阅读量。无论什么事儿,在第一时间发出,不管真假,不管后果如何,先火了再说,由此导致了现在发源于新媒体的新闻事件总会发生惊天大反转。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许多新闻我们都只看得到开头却看不到结局。每天都有新的热点,后浪推前浪,旧闻会自然而然会被湮没。像李炳鑫本人所说,如果他没在媒体工作,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女童的罪名了。

可现在的李炳鑫洗清自己的罪名了吗?他确实可以在生活中向质疑他的陌生人解释这个事件的原委,可那些看过这条新闻却这辈子和他也不会有交集的人呢?那些没看过李炳鑫自白文章的人呢?那些到最后也不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呢?在他们的心中,李炳鑫这三个字就会成为变态的代名词,就像我们现在一提起药家鑫,我们就会想到杀人。

都说他猥亵了女童,可是谁猥亵了他?是高度爆炸的信息化社会?还是在网络上义愤填膺的路人?是不负责任的大V?还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

李炳鑫在他的自白中提到了一个名词:被遗忘权。它指服从人们的要求顺从民意,把新闻文章和其他网页上可能会令人尴尬的内容链接从搜索结果中移除。

但是尽管你可以要求某一特定文件被从搜索引擎上移走,但事实是,它依然存在于相应的主机上面。它只是不再被搜索引擎纳入序列,而不是真正的消失了。

新闻中的女孩还小,等她长大了,或许根本不用等到她长大。就现在,她根本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家人会“遗忘”这件事,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把她保护得很好。可李炳鑫呢,被无数人猥亵过的李炳鑫,谁来遗忘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