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澍——这个出生在内陆新疆,却因根植于内心的传统文化情结,和对传统材料的执着,设计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山水田园,在他的设计中总能感受到江南气息。在2012年一举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澍(右)获普利兹克奖

他曾让700万片回收旧砖瓦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屋顶上获得了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用从30个被拆掉村庄里回收的40多种600多万块废砖旧瓦作了宁波博物馆的基础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做好南宋御街的项目,他要求半年调研、三年改建,甚至公然和杭州市委书记叫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奖前,对于王澍的建筑国内更多的是质疑之声,象山校区一期的楼宇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最难看的建筑”。但王澍相信自己建筑的价值,他看的是10年、20年、甚至更久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奖之后的王澍似乎一下子火了,人们的怀疑少了一半,各种邀约也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而彼时,在黄公望的故乡富阳区,政府拿出了富春江畔最好的一块地,正规划着建一个自己的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富阳政府找到了王澍邀请他为黄公望故乡富阳设计一座美术馆。王澍并没有马上答应。他的工作室有一个规矩,一年只接两个项目,其中一个还必须是乡村项目。

2012年端午节的前一天,王澍抽空去了一趟富阳。巧的是,就在660多年前,同样也是端午节的前一天,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上留下题跋落款。

王澍愿意相信这是冥冥中老天做好的安排。王澍同意接下美术馆的项目,但有一个条件“富阳必须拿一个村子做保护和改造项目,如果不给我村子,项目再好我也不做。”

“富春山还在,富春江依旧,但富春山居何在?”王澍要做,就做完整的“富春山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去的一个多月里,王澍带着自己的学生,拒绝一切经费,在富阳走访了200多个乡村做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只剩不到10%的村子还找到了那么点儿山居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富阳仅剩下的山居的种子。王澍希望它们重新生长繁茂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从仅存的留有山居原貌的20个村里选中了最偏远的文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整三年时间,王澍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改造成了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灰、黄、白的三色基调,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改建后的文村质朴而优雅,人们在新房子里继续着以前的安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澍想要留下老房子,因为他想要留住人们的记忆,留住快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春山馆”与文村同时开工建造,世界一流美术馆阵列里,已经为它预留了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很多的细节、手法和材料都与上面讲到的文村农民房用的一模一样,乡村建筑与城市建筑之间的鸿沟就这样弥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构成建筑群外立面的石块全部采自富阳当地,由专业工匠团队一块块手工打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内有山的层次,馆外有山的起伏。映衬着富春山、富春江,如在画中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澍想让当地农民骄傲地说:“那个新成立的美术馆和我们家是一样的!”这样土生土长的美术馆在欧美国家根本不可能复制,它必然是唯一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建筑群的屋顶,山坡形的屋顶、小桥状的走廊与身后绵延的青山融为一体,一眼望去,仿佛现实版《富春山居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春山馆”与文村是一对双生花,两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在王澍手中变成了现实。

王澍依然是那个王澍,在建筑里追寻着被我们遗失的山水梦“还我如画山水!”他的一声源自心底的呐喊像是一把利刀,直入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