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史料记载,妈祖娘娘(被称为天后,天妃)。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出生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其是“五代闽王时兴化莆田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因其“生至弥月,不闻啼声”父母便将其取名为“默”,周围的老百姓都称其为“默娘”。林默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识天闻、通医道、善舟楫,对周围的老百姓经常施以援助,深受乡坊四邻的喜爱。长大成年后,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平时专研医道,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传说她能“乘席渡海”,拯溺济难。有一次,林默在大风浪中抢救一只被打翻的商船,终于救回遇难者,但是自己却因筋疲力尽,被风浪吞噬,死时才28岁。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宣和四年(1122),官员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今朝鲜),在海上遇到大风,“独其舟危荡未覆,急祝天庇,见一神女现桅杆,朱衣端坐。叩头求庇,仓皇间风波骤息,舟藉以安” 。他问及当地人,说是妈祖的护佑,所以出使回国后,他上奏朝廷,奉旨赐妈祖庙“顺济”庙额,封妈祖为“顺济夫人”。据南宋洪迈的《夷坚志》“林夫人庙”记载:“兴化军(今莆田、仙游)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悼祠下,求杯筊,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这里的“林夫人庙”就是妈祖庙。商客出海之前,大多都会到庙里祈福,希望妈祖能够保佑航海平安顺利。而且要“求杯筊,祈阴护,乃敢行”,这说明到妈祖庙祈福,已经成为当时商船、渔民出海前的一种仪式。可见在南宋之前,妈祖信仰就已经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南宋诗人黄公度有一首歌颂妈祖的诗作《题顺济庙》:“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该诗将关于妈祖信仰的传说大致概括出来,如在海边显圣、托梦给渔者、帮助国使平安归来、防旱救涝等。

此后,发祥于地方、民间的妈祖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妈祖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海上保护神”。据统计,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曾36次受到朝廷褒封,而且封号也越来越郑重,从“夫人”、“天妃”、“圣妃”,一直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之神”。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妈祖信仰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虽然妈祖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影响,但是按照严格的宗教学定义,妈祖信仰只属于民间信仰。而此类民间信仰特别流行于“好鬼崇巫”的福建,所以福建宋代兴起了一股造神运动。如莆田的陈应功被塑造成盐神,安溪的清水祖师,闽北的伏虎禅师等。而妈祖信仰的兴起更是基于这场造神活动。

从妈祖的神灵属性来看,我不认为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妈祖娘娘是陆神的说法。妈祖娘娘应属于惠普慈航的海神,虽然妈祖娘娘有些神灵职责是陆神的属性,例如护婴、救灾、御敌、占卜凶吉,求子,求财。但是这是随着妈祖信仰的兴起,妈祖信众不断添加于妈祖神灵职责之中。妈祖最早是作为海上的和平女神,起到保护过往船只的安全。同时伴随当时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以及大量的闽南海外移民导致妈祖信仰广为流传。所以妈祖应该是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