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珍珠奶茶在欧美已经屡见不鲜,而近日《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珍珠奶茶的文章,点燃了读者的怒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中国大街小巷的饮料,珍珠奶茶一定不可以错过,它迷人的魅力也席卷全球,现在在国外不少地方都喝得到珍奶的好滋味

《纽约时报》珍珠奶茶文犯众怒

周三(16),《纽约时报》一篇有关珍珠奶茶的文章引发众怒,这篇文章由美国特约记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写,名为〈一滴东西在你的茶里?它们本就该在那〉(暂译,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让美国主流文化不解

这篇文章将多年前飘洋过海从台湾来到美国的珍珠奶茶,描绘成一种让美国主流文化感到困惑的异国(exotic)食物,通篇文章认为珍奶最近才打入了美国的主流文化,而在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读者排山倒海的批评。

「异国情调」、「远东」

有读者认为,珍珠奶茶进入美国已经超过十年,并非刚刚在美国开始流行。另外,文中暗藏了所谓美国「主流」文化代表白人,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与习俗「具有利基市场」和「异国情调」,这样的假设令读者难以接受。再者,文中用了「远东」(the Far East)这个带有殖民情调的字汇,更是让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觉得被冒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写到:「认真的吗?《纽约时报》珍珠奶茶的文章弄得就像现在是199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E. Alex Jung则建议《纽时》专门报导食物的人应该多点亚洲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网友用《纽约时报》描写珍珠奶茶文章的原标嘲讽《纽时》,故意上传肉丸意大利面的照片,并写下:「一大滴在你的意大利面里?它们本就该在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杉矶时报》记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写到:「这篇《纽时》珍奶文,除了令人好笑的过时和令人惊讶的愚蠢外,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元新闻编辑室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杯充满Q弹珍珠的奶茶,是来自中国令人自豪的好味道。

《纽约时报》撰文回应

在遭到读者围剿后,《纽约时报》商业编辑波洛克(Ellen Pollock)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读者因为珍奶骂我们,他们是对的》(暂译,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来回应读者。

那个带着「奇怪」午餐的小孩

该文引述了读者金博喜(音译,Bo Hee Kim)的评论,金博喜表示《纽时》用「异国」形容珍奶,再用不吸引人的一大滴东西来形容珍珠「让在读这篇文章的人觉得被排拒在外」:「这篇文章强调了差异性而非独特性,用非多元的视角来定义何谓熟悉,对我来说,这篇文章挑起了我小时候在非多元社区时,是那个带着『奇怪』午餐到学校吃的小孩的不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4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纽约的功夫茶饮料店喝珍

《纽约时报》:读者抱怨有理

《纽约时报》商业编辑波洛克说:「读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来,我们希望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处理这个主题。」波洛克补充道:「这篇文章虽然在写珍奶事业在美国扩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珍奶存在已久,我们很后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也根据这些建议修改了。」

最后,《纽约时报》将这篇文章标题改为《伴随珍珠奶茶的流行,珍珠奶茶商人持续成长》(暂译,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文化敏感度过低

然而,这次的珍奶文章并非《纽约时报》第一次因为文化敏感度过低备受争议。过去,《纽约时报》关于日本拉面、韩国料理、越南法国面包等「异国食物」的文章也引起读者反感。

宛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QUARTZ的报导中写到,《纽纽约时报》真正的问题不在报导来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执笔时企图用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发现新大陆的视角去撰文,而且还用奇怪和带有异国风情的角度描绘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