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讯(任书彦 通讯员 谭鹏飞)8月16日上午,一辆面包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吃力的行驶着。一声轻段的喇叭声,一个一瘸一拐的老人迅速的避让到本来就不宽裕的路边上,车子停下来了,车门被打开了,“郭师傅,您往回家走吗,来坐我们的车一起走”。是一个熟悉的中年女性声音,郭老汉回过头往车里一望,“是徐站长,你们又去我们村啦?好!好! ”老汉被连拉带扶的上了车。这辆车,车里的这些人,都是郭老汉再也熟悉不过的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宝鸡市金台区卫计局扶贫工作队前往对口帮扶点硖石镇蟠龙寺村路上发生的感人的一幕。

郭老汉上车一听说车上两个陌生人是记者,话匣子就打开了:这十几里路,是他们祖祖辈辈走了多少年的羊肠小道,现在变成了水泥路、他们家新建了住房、配备了家庭医生、村上新建了文化广场,还为每户贫困户建了光伏发电、大山里还有了太阳能路灯,晚上不再是漆黑一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很残酷,扶贫工作从头做起: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蟠龙寺村,是全区9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位于硖石镇西北部,属于宝鸡市西部山区,山大沟深,距离镇政府21公里。全村132户,535口人,有劳动能力的384人其中170人长期在外务工,占全村人数的30%,贫困户38户149人。

村第一书记王义涛两年前来到这里,听到村支书张春银和村主任郭烈生介绍本村的现状,差点哭了。他在卷铺盖回家与留下来之间纠结了好几个晚上。最终是一个党员的党性,村支书和主任的真诚,村民期待的眼神挽留了他。痛定思痛,这个生活在城市里的汉子还是挺直了脊梁,挽起袖子,把眼泪和汗水一起咽进肚里。吃在蟠龙寺,住在蟠龙寺。与支书村长并肩作战,一干就是两年。

王书记最纠结的是他的儿子,一提到儿子他就声泪俱下,觉得自己愧对于孩子。他的儿子今年13岁,上初中二年级,正是叛逆期,经常和母亲之间发生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好在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管孩子的重担就全部交给妻子了。王书记的工作没头没尾,他的妻子很理解他,从来不给他工作添乱。

在王书记的工作日志上清楚的记载着2015年8月16日,今天就是他两年前踏进蟠龙寺村的那一天。同事说他黑了,廋了,但更健康了,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邻村的老汉讲:我原以为这个娃娃是犯了什么错误,来劳动改造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巾帼英雄当仁不让:金台区卫计局本来就是男同志少,女同志多。扶贫工作队也不例外,队长就是金台区流动人口管理站站长徐戈。她带领14名队员就有7名是女同志,占50%。这些女同志个个不比男同志差。从2016年3月份进驻蟠龙寺村,每月在村上工作都要超过20天,她们靠两条腿穿梭于大山深处的农户家,走家串户,磨穿了多少双鞋底。展开入户调查摸底、制定帮扶计划,访民情,惠民生,聚民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想方设法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这就是她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建民是工作队的司机,出行可少不了他,每次出行往返市区近百数公里的山路,起早摸黑他从无怨言。在女队员面前,脏活累活他当然要表现在前。

村民最热情的方式就是:(你)来啦!炕上座,她们虽然是内心好不情愿的拖掉了鞋子,座在了村民的土炕上,但通过与贫困户的促膝交谈,赢得了人心,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需要什么,从什么角度来帮扶,找到了这个切入点,打开了突破口。就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脱贫工作不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就是一句空话! 心理扶贫是她们的强项,她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户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讲述国家的扶贫政策。引导他们放下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习惯,改变脱贫工作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来完成这个质的转变。

村民朱存绪,今年56岁,老党员。妻子是三级智障类残疾,小儿子是肢体三级残疾,村上有名的贫困户。工作队徐戈队长带领队友孙晓娣、郭瑞芳、赵慧芳、吴晓雨、荔婷、焦婷多次展开攻心扶贫战略。老朱终于被打动了,叫回了长期在外地打工的大儿子,回乡创业,父子俩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了具有规模性的养猪场,计划养殖20头种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扶贫占领主导地位,“一站式”结算服务暖人心:金台区全面落实贫困人口精准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设立确保贫困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费用有保障”的“五道防线”。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贫困户住院政府兜底“五重保障”来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在金台医院、卫生院、涉农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取消300元的门槛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住院就医“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结算,改变了过去“医前个人垫付、医后逐级申报”的医疗救助模式,消除了过去困难群众垫不起医药费而不敢住院或住院不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的现象。

多举措健康扶贫,签约服务,给贫困户配备家庭医生。硖石镇卫生院成立医疗小分队,携带仪器,进村入户,在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基础上,对贫困户实行家庭医师团队签约服务管理,保证每一户贫困家庭都有1名长期联系的全科医生。通过签约结对子,家庭医生为贫困户随时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咨询服务,每月至少开展1次随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健康指导、送医送药和指导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郭元生讲,今年2月份住院半个月,花费10304元,农合报销4614元,剩余部分5872元被新农合补充险报销。个人未掏一分钱。金台区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技术服务队,给每个贫困户家庭都配备了健康医生,双方进行签约,有服务合同。并约定每月对贫困家庭人员进行一次免费体检。紧急状况,也可以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确保医生随叫随到。

易地搬迁-残疾俩弟兄双双住新房:村民郭春生因病致贫,属于二级残疾,常年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老两口长期住在年久失修的土窑洞里。工作组根据国家有关扶贫政策,结合郭春生生活不便,在“五七”村贫困户安置点,在一楼安排了一套98平方米标准化住宅,现在已经准备入住。郭春生的老伴高兴的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会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共产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对农村人好呀。郭春生虽然不能下床,老伴照顾的精心,他精神状态很好,记者来了他很激动,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要表述。

郭春生的弟弟今年55岁,属于三级残疾。工作队在硖石镇高家湾“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安排了一套120平方米庭院式住宅,院子,灶房,卫生间,大门一应俱全,目前已经入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蟠龙寺村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现异地搬迁建房17户,其中集中安置9户,分散安置4户,原址重建4户。

设施扶贫-饮水、道路、广场、太阳能、公共设施样样都不能少:金台区投资13万元改造完善蟠龙寺村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535人的吃水安全问题。

为了使农民彻底告别“天雨两脚泥,晴天一身土”的生活状况,扶贫工作队积极协同区交通局,联系争取2017年最后一公里项目,修建5.1公里村级主干道及村组道路硬化工程。结束后计划在路边的红叶碧桃、樱花树下栽植油用牡丹,做好绿化美化工作。

在亮化工程中去年为村民安装路灯12盏,今年又安装LED节能路灯8盏,切实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

2016年,他们还投资29万元,为38户贫困户建社了30千瓦了光伏发电,目前已经并网运行,预计年底贫困户每户可以受益700元。2017年他们计划继续投资40万,建50千瓦光伏发电,服务于脱贫攻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扶贫工作队还协调区林水部门,为全村132户农户无偿提供花椒苗,计划在全村栽植花椒305亩。让部分村民通过花椒产业脱贫致富。同时在区扶贫办和农业局的项目资金支持下,在村上建设3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让贫困户实现栽植脱贫。

金台区卫计局还为村上安装了有线电视、宽带网络、配备了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村上今后发展数字化产业提供保障。

蟠龙河从整个村子穿过,蟠龙河的河流治理计划全程设计两个人工生态湖,打造水面景观,水产养殖多位一体。

彻底清理村内门前屋后水沟垃圾和堆积物,并建立健全保洁长效机制,在村内主干道设置小型垃圾箱,通过公益性岗位或安排低保人员配置垃圾车清运车。村里垃圾及时清运,集中处理,做到制度化,常态化,清洁化,彻底解决村内柴草杂垛堆在公路边,粪土乱堆,污水横流,苍蝇满天飞,禽畜跟人跑,垃圾到处丢的现象。

“一户不脱贫,永远不收队”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金台区建立了层级包抓机制。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区上建立了层级包抓制度,区委常委副区长罗科岐多次深入包抓的村上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制定脱贫攻坚。

金台区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桑宝平全力以赴,为村上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现场解决疑难杂症,协调多部门发挥联动作用。

全村28户一般贫困户,7户低保户,3户五保贫困户,户户无不牵动着他们的心。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戈,第一书记王义涛,支书张春银,村主任郭烈生他们狠下决心:“一户不脱贫,永远不收队”。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工作队将一如既往,不离不弃,与蟠龙寺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追赶超越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