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皮底座、全景视野……坐上黄河古老的“充气皮艇”有啥感受?

新华社银川8月21日电(任玮、杨彤)14座充气“皮艇”,真皮底座、360度全景视野、绿色环保无噪音尾气……这样的水上交通工具,早在千年前就曾风靡于黄河沿岸。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载货搭客摆渡过河,这种古名“浑脱”的水运工具,今天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字是“羊皮筏子”。

很多人乘坐过羊皮筏子,但鲜有人知它是如何制成。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有20多年“筏龄”的童发明自小跟着父亲学会了做筏子、划筏子。他说,羊皮筏子一般冬季做、春季用,最短三个月就可以下河使用。

“做羊皮筏子也是门手艺,不是简单把羊皮充气捆在一起就行。”童发明说,首先要将羊皮捂到发臭,皮子变软后拔毛、捆扎四肢,然后灌入3-4斤盐水、1斤油。随着盐水和油的蒸发、渗透,可以起到阻塞毛孔的防腐功效。再装袋捂3个多月,待皮质纤维化,变得更加结实,此时扎口、充气,就可下水使用了。

十多个“皮袋”捆绑成平面长方形,铺木架、放坐垫,就变成了羊皮筏子。童发明说,不同地方的筏子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有些将13个“皮袋”分三列排成4-5-4的形式,有些将14个“皮袋”按5-4-5的方式组合。

“14个皮袋的筏子最稳当,现在限乘4-5人,以前用来载货时最大可载重1吨。”他说。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羊皮筏子曾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送人渡河、运载货物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童发明的记忆中,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羊皮筏子依然活跃在母亲河上。

“以前过河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娶亲、送葬都得靠羊皮筏子。送人运货需求大的时候就把几个筏子拼在一起。”童发明说,兄长结婚时,十几只羊皮筏子组成的迎亲“筏队”渡河接亲的壮观场面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很多像童发明父亲一样的筏工以此谋生,渡一人过河收5分钱。扛着羊皮筏子到煤窑装煤,运到下游不远处,再扛着筏子上岸回到上游。经验丰富体力充沛的筏工一天最多往返两趟,能挣到更多钱。

记者采访发现,羊皮筏子与船相比,最大的优点是轻巧,每个筏子重100斤左右,一个成年人掌握了技巧后,分分钟就能扛着走。通常新筏子较轻,老筏子更重。筏子下水后,每个月要往里面灌半斤盐水四两油用来养护。老羊皮越来越重就是因为皮子里渗透了油和水。

“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活跃于母亲河上千年的羊皮筏子承载了历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快速退出历史舞台。

1958年,当时的中卫县有了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当地的交通发展开始了历史性转变。在童发明的印象里,人们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横渡黄河也开始使用摆渡大船。“除了在深山或是没船通行的地方,筏子基本上没人用了。”

直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黄河沿岸一些旅游景区开发,乘坐羊皮筏子逐渐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1996年,童发明开始在沙坡头景区做筏子、划筏子,成了带学徒的“老把式”。如今,到了旅游旺季,童发明每天要在黄河上往返十多趟,60多公里,每年靠划筏子能挣5万多元。

(原标题:真皮底座、全景视野……坐上黄河古老的“充气皮艇”有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