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有一个会理财的妈妈是种怎样的体验?

朋友小A的回答:她把我的压岁钱,变成了100万的嫁妆。

小A戏说自己生逢其时,28年前,父母那一代的哥哥姐姐都生的男孩,所以小A不仅是一个三口小家,甚至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掌上明珠。

宠爱多,压岁钱也多。

小A的妈妈是个小生意人,头脑灵活。手里攥着小A的压岁钱,她拿着身份证、户口本跑到银行专门为小A开了户。

贴一张20多年前的存款利率,高得让人掉下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初的那个时候,物价高涨,银行1年定期存款利率超过10%,大致算了一下,连续存8年,拿到手的利息接近本金,翻了一番。据说,银行对3年以上定期存款还有额外补贴。

小A的妈妈抓住了这波机会,到小A2007年上大学的时候,存折数字近50万元。

2007年,银行发售理财产品不过两个年头,小A的妈妈又赶了趟早。当时的一年期银行定存利率是3.87%,而13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了8%。

十年来,小A的妈妈接触的理财产品不下30款:高一点的保本产品,拼关系靠抢;哄抬股市的时候,赶紧跑银行买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尝试过个人外汇保证金交易产品……

而小A直到去年结婚的时候,她的妈妈突然拿出一张存有百万的银行卡,才知道母亲为自己奔走的一段理财经历。

小B是位妈妈,老公做生意不算顺利,家里靠她一手操持。

三年前,小B生拉硬拽着老公,去保险公司各买了一份两全保险(分红型),二人保费合计一年11000元。这事还一直让顽固的老公耿耿于怀。

大宝出生后的一次体检,医生说了句“疑似心脏有阴影(待观察)”,让她马上产生买保险的念头。当时家庭经济紧张,大人交保费的日子近了,孩子也要投保,小B咨询到了一个办法——用保单贷款。于是她花三天时间,贷到10300元,顺利缴纳三个人的保险。“贷款利率5.6%,利息286元,换来半年的资金缓冲期,关键是补齐了全家人的保障。”小B感觉值。

后来,小B想到车险、生意周转资金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解决,干脆加入进来。第一笔开单是自己主动掏钱为兄长投保,以后强制让兄长续费。小B解释说:“兄长四十多岁了,没有商保,以后生病,有保险公司兜底,不必找我开口借钱,这样做也是为了以防万一,而且不因钱的事伤了家庭和气。”

越穷越要买保险,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2015年网贷风头正盛,身边一位朋友的妈妈W女士闻风介入。她先各投1000元,试探性地买了两家网贷公司一个月期的产品。一个月后,两家平台兑现了收益。尝到甜头后,W女士又通过媒体广告宣传和上网搜索,前后一共记录下50多家网贷平台,将10万元分散购买。

平台最多只投三个月,那些大点的安全点的公司就多买点,少数的平台只投100元。W女士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查看产品到期时间。绝大部分平台到期后本金和收益都兑付了,只有一家平台没有兑现收益,但在W女士的交涉下,拿回了本金。

这段投资的收获是:四个月的收益率超5%。

说起来,很多理财妈妈族的做法很简单:朴实本分地劳动赚钱,稳健保守地投资增值。

这和在股市、期货、外汇里大涨大跌的刺激性行情相比,乏陈可善。

但,降低资产波动率往往就是提高累计收益的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本金跌了10%,又上涨了10%,最终的资产不是100%,是99%;如果本金跌了50%,又涨了50%,最终的资产已经缩水到了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举个例子,假设手里有100万本金,第一年赚30%,第二年亏20%,第三年赚30%,第四年亏20%,第五年赚30%,第六年亏20%,最后资产变成多少了呢?答案是112.5万元,六年年化收益率为2.08%,说起来,还真不如稳当当地买国债或银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