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关于强拆的故事,发生在香港。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时常怀疑,它的发生地是不是弄错了。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吗?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衣着光鲜的白领精英。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居然住在笼子里:这是类似大学宿舍的上下铺,但要拥挤得多,用铁丝网围住,笼子里的那张床,就是整个家。

这里的人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笼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普通的清晨。

在笼民聚居地“华夏男子公寓”里,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一个无业游民因抽白粉过量,死在了床上。因为笼子上锁,警察得用电锯切开铁丝网,才能把他的尸体搬出来。

他的遗物,只有一本回乡证和一张过期身份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是公寓里最年长的老人陈十一(江湖人称7-11)的99岁生日。香港电视台来采访他,问他有什么生日愿望。

7-11说:我想见我哥陈十,他和几个朋友去了台湾,现在没死的话,有100岁了…

记者赶紧打断他:你想想有些什么我们可以马上做到的?比方可以要个电风扇、电视机,要个直升机环游全香港都行啊,这里有一份赞助商的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栋40年的老楼里,住着几十个不同职业、性格各异的市井小民。

有补砂锅的陆同、耍猴卖花塔饼的唐三、爱喝酒的道士、赚点外快的妹头、刑满释放的年轻人毛仔,还有耿直的大楼管理员肥姑和他的傻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得不日夜相对。打牌、下棋、吹牛逼,给老人过寿,也给死者做七…生活虽然苦,却也乐在其中。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的,充满正能量:我们这些人有说有笑,和那些整天拉着脸的乞丐不一样,阶级不同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仔] 由 [黄家驹] 饰演

直到有一天,他们接到了政府的收楼通知。

整栋楼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如果补偿金够多,能改善生活条件,也挺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大家心怀忐忑、犹豫不决时,两名政府议员粉墨登场。他们带来大批记者,在镜头前宣称,要为拆迁户谋取最大利益。他们甚至住进笼屋体验生活,上演真人秀:唱粤剧、聊家常、请大家喝糖水...

议员逐条记下种种问题:这是卫生医务管理委员会的问题,那是劳工处的问题,这是建筑条例执行处的问题,那是防治虫鼠组的问题…

3天后,议员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多久,香港政府公务员又来了。来登记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说:将来有房优先安置。

有个秃顶的老人哭了:我今年69,当年怕年纪大不好找工作,报小了10岁。现在59,没有资格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议员与房地产开发商勾结,想要迅速拆迁。议员骗大家说:把愿意拿钱搬迁的名单给我,我可以帮你们搞到赔偿。

事后大家才知道,徐议员为大家“争取”到的所谓赔偿是:1700块港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之夜,众人还在为搬不搬而纠结时,一个绝望的消息传来:政府实施城市净化工程,40年以上的楼,全部都要拆除,就连天桥底下的流浪汉也得挪窝。

正所谓:时代要发展,城市要进步,大势所趋,由不得你愿不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正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不如今天先不醉无归吧。大家齐齐欢唱、忘情舞蹈...管他妈的,天塌下来,老子就当被子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迁的日子到了,警察和消防员破门而入。用电锯割开笼子,连人带笼一并抬走。

只有几个记者在无力的发问: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人搬离之后的去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笼民》,在1993年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

要知道,当时提名的其他四部电影可是《92黑玫瑰对黑玫瑰》《阮玲玉》《武状元苏乞儿》和《男儿当自强》啊!

这匹忽然杀出来的黑马,真的太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粗口太多的缘故,这部《笼民》被划成三级片。在此后的20多年里,始终被大众冷落,但它却用极强的生命力,在豆瓣上留下了8.8分的超高评价。

有人说:如果香港电影要评十佳,《笼民》必在其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醉鬼道长,他说的话旁人听不懂,却全是金句:不同意识的人,用不同的价值观判断生存空间的意义,人间几许纷争,正是由此而起。

这个人世间,用感性生活的人,其生活是悲剧;用理性生活的人,其生活是喜剧。

人类的智慧是由经验积累产生的,而经验的积累不一定来得那么轻松、那么光彩和那么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理员的傻儿子阿森,是电影里最单纯的人,导演常借由他的无心之举,传达出某些深意。

比如,他傻乎乎的说:听话有得食,唔听话冇得食(听话的有饭吃,不听话的没饭吃)。

比如,他将老鼠的骨头排成队列。恐怖诡异的画面似乎在暗指,“笼民”恰如这笼中之鼠,等待他们的,是化为白骨的悲惨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笼民,是长期困扰香港的社会问题。因为贫富差距大,在某些历史时期,香港赤贫阶层的数量极大。笼屋,是那个年代香港穷人最后的避难所。

曾几何时,香港有近百万人住在笼屋里。1971年,有香港报纸报道:九龙一间不到50平米的房间里,住着50个人,人均面积连一口棺材的大小都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的房子越来越贵,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买不起一套。香港政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也无法彻底解决底层老百姓的居住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Benny Lam作品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现在香港有超过20万人住在笼屋、劏房、板间房等狭窄空间,近4万儿童在恶劣环境中成长。(引用自[界面新闻]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Benny Lam作品

1972年,香港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帮助弱势人群的非营利组织: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他们与摄影师Benny Lam合作,拍摄了50多幅照片,讲述了在国际大都市的香港,底层老百姓辛酸的蜗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Benny Lam作品

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看。香港的笼屋、棺材房、胶囊屋...和北京的地下室,广州城中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香港社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何尝不是大陆一线城市明天将要遇到的问题。而在香港,至少还有个社区组织愿意为大家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Benny Lam作品

后台回复“笼民”即可获得在线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鸦微信号:wuyadianying 微博:乌鸦电影

乌鸦最新动态将在朋友圈跟微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