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片故事 | “空心村”复苏记

位于广西大山深处的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曾是当地有名的“空心村”,2012年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只剩下6位老人留守,整个村庄都在贫困中挣扎谋生。

  拼版照片:上图为记者第一次到铜板屯时,只有77岁的七婶莫杏昭(左)和67岁的巫福昭及外孙女在家,当时整个铜板屯只有6个人在家留守(2012年10月21日摄);下图为花季的铜板屯游客如织(2017年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如果故乡没了,根就断了,何以安身立命?”2012年春节后,曾在外务工20多年的龙革雄留在了村里,开始实施“拯救故乡计划”。他和龙飞联、龙飞振等几个堂兄弟用打工攒下的5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融安县铜板高山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李树及山野葡萄,发展特色观光旅游。

  龙革雄(左)扛起树苗,准备上山植树造林(2013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龙革雄几乎倾尽所有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刚开始的几年,新种的果树长势不好,再加上冰雹、洪水等灾害,农作物也基本没有收成,龙革雄艰难维持着家人的日常生活。龙革雄说,这5年,大伙都是咬牙坚持、熬过来的,“不论如何,我们几个人不忘初心,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龙革雄(中)和监事会成员龙飞联(左)、龙飞振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口(2014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许多村民自发和他们一起上山开路、开荒种树,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帮忙,建设家乡。

与此同时,融安县有关部门也给予“拯救故乡计划”大力扶持。在“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中,铜板屯先后得到政府扶持资金近300万元。

  村民在硬化进村道路(2015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到2017年,进村道路、观光路、滴灌工程、游客接待中心、饮水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已建成。新种植的500亩李树花开如雪,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私家车、大巴车把村路堵得水泄不通。龙革雄与村民们集资搞餐饮、办农家乐,开始发展规模旅游经济。

  拼版照片:上图为铜板屯的农家食堂、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台已经建成(2017年3月2日摄);下图为2015年7月22日拍摄的铜板屯。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现在,铜板屯透着沧桑的土墙、古老的木门、红红的对联和灯笼,还有门前的老李树,已经成为无数游客心中铜板屯的经典文化特征。

  拼版照片:左图为龙江波家的大院大门紧闭,锁锈斑斑(2013年3月5日摄);右图为34岁的龙江波经营的农家乐开门迎客(2017年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李花盛开,果实累累。5年“拯救故乡计划”已初见成效,铜板屯这个百年老村从空心孤寂到活态发展,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寻觅乡愁。

  春季,铜板屯漫山遍野开满李花和油菜花(2017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如今,已成为“广西乡土特色示范村”,还先后被评为融安县乡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旅游扶贫示范点、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广西传统村落、广西“绿色村屯”等,8月初,特色示范村150万建设资金到位,铜板屯新一轮的建设改造开启。

  73岁的龙展星在村口摆摊销售特产(2017年3月2日摄)。龙展星在县城居住已有20年,如今铜板屯逐步恢复活力,老人带着老伴又回来了。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是中国千千万万村庄的缩影,小小铜板屯的变迁,折射着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历史画卷。

  前图为2015年7月22日拍摄的铜板屯,后图为鲜花漫山的铜板屯,一、二环等多条观光路已经开通并硬化(2017年3月2日摄)。

  前图为2015年7月22日拍摄的铜板屯,后图为铜板屯的农家食堂、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台已经建成(2017年3月2日摄)。  前图为2013年3月5日,龙江波家的大院大门紧闭,锁锈斑斑,后图为34岁的龙江波第一次在旅游旺季时返家,开门迎客(2017年3月4日摄)。  4年前村民开荒种花的地方(2013年5月21日摄),如今已经成为游客拍摄的景点(2017年3月3日摄)。  前图为村民将陷入泥潭的旅游中巴车推出(2014年2月22日摄),后图是游客和汽车在铜板屯进村的水泥路上(2017年3月4日摄)。
  4年前龙革雄遥望的荒山,如今已是满山鲜花。
  当年耕耘的荒山如今已成赏花胜地。  曾经终日与猫狗为伴的老人,如今有了儿孙的相伴。  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开花。

编辑:郝方甲、郜新鑫

(原标题:图片故事 | “空心村”复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