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渐强大,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朝廷却一片歌舞升平,朝政日益荒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最后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事变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此地没有水源,在也先将明军故意困在此地,士兵又累又渴,早已军心大乱。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瓦刺军发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保卫京师。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6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土木堡的史诗性失败,无疑是明朝军事力量开倒车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恶果。虽然之后的北京保卫战,明朝军队在于谦的带领下取得了胜利。英宗皇帝也在不久后被迎回,但这次失败给明朝带来的打击却是无法弥补的。

英宗皇帝虽然在内斗中却能重夺江山。然而他重登大位对明朝军队拜托颓势没有任何帮助。他手中的帝国军队并没有因为土木堡的教训而知耻后勇。卫所兵制度依然牢不可破,禁军的腐朽依然无力回天;更多的战车与弩被帝国军队采用。一直到几十年后的1500年,当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普及或正在加速更换跨时代的武器火绳枪时,明朝中央政府依然下令为军队制造一大批弩。这又是一个令今人看来,足以捶胸顿足的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当我们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不带偏颇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土木堡时候的明朝军队,就应该了解,开历史的倒车是多么的简单,代价又是多么的巨大。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再强的军队也终究会成为兵败如山倒的鸡肋。相比腐败、观念落后、组织混乱等问题,制度性缺陷及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才是最为根本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土木堡英灵们的血才算是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