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阳光下的随笔」每天推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在大城市你后悔吗?”

大城市生活开销大、房价贵、物价高

在大城市扎根的机会渺茫

既然在大城市活的那么苟且

可为什么

你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

1

记得大二寒假那会,在一家连锁西餐厅当厨师,可能是处于对烹饪的好奇,对师傅教的东西都特别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觉得什么苦都不是苦,想着高三那会在一家食品公司跟着一群越南人每天工作十几个钟,自己还不怕累的自愿“请缨”要去做公司最累且没人愿意做的工序(其实是工价高,但也高不到哪里去,现在想想就是傻,不过,也是因此结交了一群外国友人,哈哈哈)。

想着怎么说也都熬过来了。厨房工作算什么呢,就拾掇几件衣服去见工了。寒假刚好差不多要过年,所以那段时间特别忙,忙起来就每天工作17~18个钟,喝红牛就跟喝开水一样,每天下班学毛爷爷冲冷水,抖擞抖擞精神,过年那时大冷天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就是喜欢在时间允许中挑战跨行业,体验别人的生活,增加阅历,听听不同岗位的心里话;所以我是感恩这些经历的。也许是崇尚军人的意志,什么苦累都不皱眉头,有什么扛过去就是了。

厨房的同事都来自其他地方,他们也有妻儿老小,有只身一人背负家庭外出讨生活的,也有携妻儿老少一起奋斗的;但好在他们脸上都没有彷徨,都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事餐饮与终端零售、交通运输的人,我都能理解他们的不易,每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团圆,唯独这些人儿在外坚守岗位。是一种什么样的让他们愿意留在大城市坚守那份信念。小到跨城市或者跨省,甚至跨国。

到后来,不管是跟谁打交道,都能听他们跟我讲他们自己的故事,为什么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中国讨生活,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如何的等等,我听到的是心酸与无奈。

2

前些年回趟家,和几位同学小聚了下,和大家打趣谈到老家新开的一家商场。商场门口张贴着大大的招聘广告:招聘储备干部,底薪5000-6000+绩效+补助+年终奖,包食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开完高中同学会,酒足饭饱的我们笑着说,家里工资居然这么高,大家都回来算了,何苦在外面受那份洋罪。

但是,那年的六月,我们班40+毕业生,除了一人回故乡当了老师,剩下的全都选择留在了大都市。

亲爱的故乡,我们是如此爱你,可我只能选择离开你。

那位回故乡任教的高中同学,是放弃了大学留校的机会,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去的。

我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见到了这位同学。她苦笑着说:在教育落后的小城市,素质教育就是一个皇帝的新衣似的笑话,教委说有就有吧。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当年没什么两样,都是考试机器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课堂形式新颖,积极活跃,深受学生的欢迎。一个学期后,她得到了学生评价问卷的最高分。但是,却意外地遭到了很多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投诉。

她被副校长叫去谈话。副校长满面笑容,旁敲侧击告诉她:咱们这高考不考听力,最要紧的是抓好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后悔回来吗?”我问她。

当然后悔。可我只能跟告诉自己不后悔,因为我已经走不了了。”她抚摸着隆起的肚子。

我忘不了道别前,同学望着夕阳说的话: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知道,因为母亲的选择而让他失去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机会,他会不会怨我?

3

说人情世故还算是小事,更可怕的是阶层固化。每个人都在关心自己属于哪个阶层,想爬得更高,却又害怕跌的体无完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了:现在的社会病了。

但其实不是这个社会病了,这是它本身的常态而已。在封建社会社会阶层反而更加稳固,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上升通道”或者部分“上升通道”是受控于人的。科举制度孕育而生便打破这一常态。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上不常见的。所以,为什么老一辈总是老生常谈让晚辈好好读书呢?稳定的年代从底层通过学习、创业、考公务员上升的渠道不也是依然存在吗

一个流动性太随意的社会,显然是架构不稳与制度不完善的表现,显而易见这不利于一个民族存活。

要不然怎么说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呢?如果爷爷辈的人成长在动荡时期,误把这种阶层洗牌的局面当成常态。让他们看着历史长河回归稳定的常态,他们反而会受不了。历史道路始终是漫长的,人的生命周期又有几个100年呢?

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什么时候,良好的家庭环境都会极大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层的位置。

时下有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弱化个人主义色彩,进而强化集体主义的共荣圈环境,“将相无种”也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政权更迭,就像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有陈胜吴广辈,但也有“成王败寇”的太平天国运动。动荡年代,上升渠道虽多,但失败则以项上人头落地告终。

  • 留在大城市虽然压力大,但却更多的机会;

  • 留在大城市起点高,像小孩入学要求学位房、本地户口等都是隐性条件,像以前没有还要交一笔借读费。

4

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在文化程度上、经济发展上社交圈的范围值都很小的城市,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值将会影响你思想可以达到的高度,这个城市的经济可以决定你的活动范围,这个城市的人口也会限制你社交圈的大小

安替老师曾说过杠杆撬动价值的理论,什么是杠杆,教育就是杠杆,特别是学校教育,底层人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继而进入名企,实现阶层的跨越。

另一个杠杆就是地域,他提倡跑到趋势发源的前端去观察、体悟,这样更容易使自身成为趋势的一部分,甚至利用时间差,引领趋势。纽约,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就是时间的源头,大城市的平均智识高度不是你个人在小城市通过一己之力可以达到的。

大城市有同侪压力,会使越优秀的人越优秀。举个便于理解同侪压力的例子:上学的时候学校经常会挑一批尖子生组成一个优秀班,而其他平庸的人被分在普通班,三年过后,尖子班的人学习越来越好,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同侪压力,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都努力学习考高分,自己好意思堕落吗?

所以说在大城市,即便看起来买不起房,但你的收入和智力的天花板都更高,你的能力也会因为同侪压力而提升,同等条件下,你的综合水准会比在小城市要好。大城市就是个尖子班,在这里你可能垫底,但是也会比普通人的水准要好一些,你受不了,不想在尖子里垫底,想去普通人里做凤头,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五年,十年后拉开差距你不要后悔。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无论你在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同理,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选择留在大城市,不管以后在哪里,那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勇敢拼搏的心将伴随一生。

· END ·

—随笔随心—

互动:

你现在在哪个城市?

过得怎么样?

有逃离大城市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