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漫画传递最简单最科学的育儿技巧,不论你是准爸妈、资深爸妈还是未当爸妈,都能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知识。

各位亲爱的宝爸宝妈

周二好啊

平时应该有收到不少网络谣言吧

最痛心和忧心的是

我们天真可爱的父母

接触网络世界不久难以分辨真伪

本着爱却助长了谣言飞天

而且怎么说都说不通

本篇内容我们就来说说“网络谣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棉花肉松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松面包上的肉松视频在网上流传,拍摄者来自不同地区,但内容基本一致:买来肉松面包或糕点后,将上面的肉松泡入水中,肉松在水中变成白色絮状物体,拍摄者声称这些肉松其实是棉花做的,并用白色絮状物可用打火机点燃作为证明。

真相

国家食药监局的官方微信平台“中国食事药闻”对“肉松饼包棉花”这类视频进行了辟谣:肉松和棉花二者成分不同,口感也存在很大差异,用棉花冒充肉松几乎不可能。

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

相关专家还指出,视频中所使用的“火烧”鉴别法看似科学,其实也不靠谱。食物可以被点燃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其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燃物。肉松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肯定能够被点燃,跟头发可以被点燃是一个道理,而且还会有一种焦糊味。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虽然可以点燃,但是不会出现焦糊味。

这个谣言视频的传播,导致部分网民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甚至相关产品被退货、下架,给一些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点评

很多人都喜欢吃面包或蛋糕,这个视频打着关心大家日常生活的名义提醒大家别上当,自己却达到了反效果。有名人说过:”偏见源于无知。”其实谣言也一样,希望制作这些视频的人,在发布之前先仔细做好求证,别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就急慌慌的昭告天下,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2、塑料大米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在2月份以来,微信平台上流传着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相

“塑料大米”其实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谣言了。早在2011年,国内外社交媒体就曾出现过“‘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都指出,所谓“塑料大米”并非被当作食物。只是,近日该则谣言又卷土重来。

塑料行业人士表示,视频中所用的设备是塑料行业中很常见的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

目前并没有在大米内掺入塑料成份的造假手段,且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的成本比大米贵,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账号“中国食事药闻”也以专题形式对“塑料大米”事件进行了辟谣。

点评

对这个谣言,大家牢记一句话就足够:塑料比大米贵多了,只有傻帽儿才会用塑料去冒充大米。

3、塑料袋紫菜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从今年2月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塑料紫菜”视频,拍摄者一边把紫菜泡开,一边告诉大家这不是紫菜而是塑料,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紫菜是假的,有人还用火机烧焦了手里的紫菜。

真相

关于“紫菜是塑料袋做的”这种传闻早在2011年就出现过。媒体采访了营养专家、医生、紫菜养殖户,做过多次相关辟谣。

专家表示,市面的紫菜以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这两类为主,温州以及福建等地所养殖的均是坛紫菜,江苏等地以条斑紫菜为主。而末水紫菜品质略差,口感更韧。不过即便是末水的坛紫菜,其韧性远远低于黑色塑料袋。

塑料袋本身含有浓重的化工材料气味,坚韧且不溶于水,在气味、味道上也有天壤之别,入口口感和紫菜完全不同,不可能发生混淆。

而在视频中涉及的紫菜企业相关安全监督部门也进行了核查,并表示企业产品都符合相应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没有发现含有塑化剂,并没有问题。

尽管在“塑料紫菜”视频刚在网上出现的时候,相关权威部门就进行了辟谣,但视频还是在网络上被不断地转发和扩散。短时间内,谣言冲击波从消费者、超市、经销商、加工厂一路迅速传至养殖户,相关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而后续经过警方调查,制造、传播“塑料紫菜”人员,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散布谣言实施敲诈勒索,相关涉案人员也已陆续抓获。

点评

将紫菜和塑料混淆,是一种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而正是用这种低级错误、猎奇式的不实内容传播,造成了正常经营的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希望咱们大家以后别轻易被这种常识性错误给忽悠,该吃啥就吃啥,多上网多查证,一般辟谣信息都会及时发布。

4、虾头寄生虫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一个有关虾感染寄生虫的小视频传的挺火。视频中,一个没露脸的人剪开虾头后,用牙签挑出两条细长的白线,视频制作者声称这是虾的寄生虫,并告诫广大网友以后少吃虾,还号召让大家为了亲戚朋友的健康,动动手指把视频传出去。

真相

其实类似谣言早于几年前就已出现过,这次的视频只不过是谣言的升级版。

虾头剪开的确会有白线,但这两条白线并不是所谓的寄生虫,而是雄虾的精巢。它们总是1对同时出现,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成熟后为乳白色。不仅对虾有,皮皮虾也有,龙虾也有,而且更为粗壮。虾的生殖腺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完全可以食用。

视频制作者称这类寄生虫叫肝吸虫,视频里的虾应为南美对虾,实际上,目前尚未在南美对虾里发现过肝吸虫,而且肝吸虫在鱼虾肉里寄生时,肉眼根本看不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可看到,视频里听起来很专业的解释实则是谬论。

活的鱼虾确实可能含有寄生虫,如肝吸虫、肺吸虫、圆管吸虫等,不过存在感染概率的问题,不可能个个都有寄生虫。且只要选材新鲜,做熟食用,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点评

上半年出来了不少这种小视频内容的谣言,都是和食品相关。谣言乱传播,苦了众吃货,现在谣言被击破,各位吃货们又可以安心、愉快地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食了。

5、高考准考证丟了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51****7258。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

真相

几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都会有这样的信息冒出来。从以前的白娅倩同学,到杨雷雷同学,到今年的刘明炜同学。而且同一个同学的所留电话号码还不一样。只是和往年有区别的是,今年高考尚未开始,准考证还未开始打印,“刘明炜”同学的准考证就“丟了”。

就此,教育部门也作出提醒:考生准考证一般在高考前一周予以打印发放,不可能出现“未考就丢”的情况,2017年夏季高考考试准考证打印工作自6月2日起正式开始,截止全部考试结束,在每天的9点至20点之间都可进行打印,且考生可以重复打印多张以便备用。

即使在高考期间真的捡到准考证,也不应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寻找考生,而要第一时间交到当地公安部门或者教育部门,通过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及时予以归还。

那么,每年都按时出现的这种丢准考证谣言,发布者到底抱着什么目的呢?台州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副支队长表示,这类消息的发布者一般都是利用市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发布诸如丢失准考证等谣言,留下收费电话,一旦市民按电话号码回拨过去,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则会掉入吸费陷阱。

点评

这个谣言的流传基本上是每年高考前和高考那几天的一个必备项目了 ,唯一希望的是去年看到它并转发它的各位老铁们明年别继续上当了。

6、“倒背法”救溺水孩子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谣言内容

看到的请复制下去,小朋友只要溺水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救活!天气热了,小溪小河的比较有吸引力。从河里救出两名溺水幼儿。孩子已没有呼吸,村民就用当地特有的急救法,攥着孩子双脚,倒背着孩子跑步。几分钟后,小男孩吐出几口水来,哇地一声哭了。又跑了起码十分钟,小女孩也从死神的手中被拉扯了回来。

暑假到了,不知多少孩子要下水游泳,看到的请顶下去,说不定可以救很多人。医师强调,如果每个收到这条信息的人,都能够带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我已经做了我的部分了!所以现在你有两个选择:1. 无视 2. 让更多人看到

真相

相关人民医院急救科医生表示: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不应该提倡。

“倒背法”是一种南方农村常见的土办法,对于刚发生溺水、心跳呼吸尚未停止的孩子确实有一定效果。施救者在奔跑过程中,通过肩膀挤压溺水者的腹部和胸部,把肺里和腹部的水挤出来,最终重建呼吸循环,但成功的前提是孩子溺水时间很短,心脏没有出现骤停。

如果溺水时间较长,心跳呼吸已经停止,还一味的用倒背法,反而可能影响救援。因为人体内的氧储备极少,呼吸完全停止后只能维持机体6分钟的代谢,如不及时恢复呼吸,心跳就会停止,脑细胞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点评

错误的方法就别让它继续传播害人了,避免耽误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