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古黄酒的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黄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南阳、鹤壁等地也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酒是中国的汉族特产,属于酿造酒。在世界四大酿造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黄酒的历史

历史上黄酒统治中国版图的时间远长于白酒。商周时期,酒曲式发酵法已经被发明,黄酒大量酿制。而通过蒸馏获得的白酒大约起自元代。直到清朝中叶,中国人饮酒的主流都还是黄酒,白酒的普及程度完全无法和黄酒相提并论。中国过去的确有南酒北酒一说。但所谓北酒,并不是指白酒,而是指产于北方的各类黄酒为主的酒世界。当时山西、山东都是黄酒的重要产区;而南酒,则是南方江浙为核心出产的黄酒。

明清时期的黄酒格局中,南酒相对北酒来说是不那么因循守旧的。由于工艺革新,南酒销量逐渐上升,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黄酒,而绍兴黄酒大行其道。南酒中著名的花 雕、太雕、女儿红的产地都属浙江绍兴府一带。绍兴酒自清初开始,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逐步进入全盛时代,那时候家家户户酿造绍酒。据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这 里水土适合酿造黄酒,导致大型作坊很多,酿酒工艺形成了统一程序、统一规格。

到了清中期,由于社会财富逐渐缩减,战争不断,粮食产量开始减少,黄酒在经济价值上不如烧酒,因为费粮多,而酒精度低,开始逐步缩小产量,北方饮用黄酒的习俗逐步被烧酒所取代。

目前,在北方只有山东、山西还有少量出产黄酒。而绍兴黄酒就产业来说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绍兴黄酒里有女儿红、状元红、花雕等种类?

这些俗称并不专业。绍兴黄酒的专业分类中,按照制作工艺(糖度)分类只有四种: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分别代表绍兴干型黄酒、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

元红:又称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黄酒的大宗产品,属于干型黄酒,含糖量在15克/升以下。但现在直接喝元红已经很少了,酒厂做元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其在生产其他类型黄酒时调节酒体。

加饭:又称花雕,是绍兴黄酒的代表和最佳品种,属半干型黄酒。含糖量大约在15.1-40克/升。之所以得名加饭,是因为制酒时控制出酒量,用的米饭多一点,使酒体更厚。

元红和加饭在发酵时加水,而下面两种可以叫加强酒了,或者叫“酒套酒”。在发酵时加入酒而不是水抑制发酵,提升糖度。

善酿:在发酵时以储存1-3年的元红替代酿造用水加入其中得善酿酒。把酿好的酒用来酿酒,谓之善酿。这是半甜型黄酒的代表,含糖量在40.1-100克/升。

香雪:将酒糟蒸馏得45度烈酒,以此烈酒代替水用淋饭法制成,香雪的称法得于白色的酒糟以及加入烈酒的香气。这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含糖量在100克/升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太雕,则是改良式绍酒,以善酿和香雪勾兑而成。

*海派黄酒,则是在加饭酒基础上的改良,加入了话梅、枸杞等,并降低了酒精度。这已经不属于绍兴黄酒的范畴。

花雕酒不是专业的叫法,也不是黄酒的品种,而是一种俗称。它其实就是经过长期贮藏的黄酒,因其酒坛外面绘有五彩雕塑装饰而得名。品质好的花雕酒,酒坛内装的一般是绍兴加饭酒,放在地窖或酒库中经过多年储藏而成。

女儿红、状元红都是花雕酒的一种,也是一种俗称,是从古代习俗演变而来。早年间的江浙人家生了孩子,父母会酿几坛子酒埋后院大树底下,等孩子长大成人后挖出来喝。生女儿长大出嫁时喝的叫女儿红,生儿子读书金榜高中时喝的叫状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