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话题再起波澜。

近日,民生证券副总裁、民生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一个论坛上发言称,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西安、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

这个说法在学界引起了较大争议。

管清友提出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并非无的放矢。他认为,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偏低,有增加第一层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内在需求。“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只有约5%。”

管清友表示,北上广深等第一层级城市各自的人口规模约2000万。如果增加到8个,第一层级城市承载人口1.6亿。如果每个层级1.6亿,用6个层级可以承载约9.6亿人口,可以明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

但是,通过“增加一线城市数量”来提高城镇化率,有的区域经济学家并不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也不赞成这种提法。。“这个概念跟中国经济发展、跟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真有必要划分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让市场去决定。现在人为地去规划几个一线城市,本身并不科学。”

哪些城市是中国“一线城市”有争议

由于一线城市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到底哪些城市是一线城市也没有权威性认定。

市场普遍公认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因为这4个城市无论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对就业者的吸引力,排名都比较靠前。

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五大一线城市空置房时选取的一线城市名单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相比北上广深,多了一个天津。

还有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即中国四大直辖市作为一线城市。当然这种划分方式,仅仅考虑了城市的行政级别。

学界认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排名

目前关于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有多种,比较权威的当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主办,自2003年开始,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后排出座次。这份报告主要是由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报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

2017年6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显示,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武汉、佛山、南京、无锡、东莞、成都、新北、青岛、郑州、厦门、长沙。此外,《报告》筛选出9个转型升级的最佳案例城市,分别是:重庆、深圳、广州、成都、佛山、包头、南通、苏州、长沙。

但是,从2010年提出建国家中心城市至今,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规划。对此,孙久文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建议:“当务之急需要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通过相关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等权威性规划给予体现,目的是把国家中心城市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界定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