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天国1853年3月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的征讨中,曾国藩的湘军在1862年便将天京城围住,但由于城高墙厚,围城2年迟迟未能破城。后来因南京内城十三个城门之中最关键的一个城门太平门段城墙被炸毁,才结束了长达13年的天平天国运动。但这座城门在建国后的拆城风中被拆掉了。

太平门不保,天平天国即亡。这太平门到底是什么来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门旧影

城门名的由来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童谣,这也说明了南京的城门、城墙对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记载“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了京城十三座城门的顺序。

南京明城墙1366年开建,据记载,1368年太平门就基本定型。因城门外是“天牢”位置所在,希望城内太平和谐,所以取名“太平”。另外有个说法是,修建城墙时,当时的人认为,京城内十三门要上应星宿。太平门,属于北斗七星中的“天权”星,位于斗柄与斗勺连接处,而太平门一带则为“贯索”——紫微斗数星曜之一,主“词讼”,就是打官司。于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天牢就设在太平门外。

对于太平门的描述,明朝的《南都察院志》记载:“本门冲要,东至朝阳门界,西至后湖小门界,长八百四十五丈,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座。本门券上城头实砌垛口三十一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门旧影

平门的特别之处

城墙宽厚不一。南京城墙的各段宽厚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内侧是山体的地段,城墙顶部和城墙的墙身、墙基的厚度不一致尤其明显。有的城墙,甚至将山体的坚石部分直接裸露在城墙外侧。南京城墙太平门龙脖子段,城墙内侧向东的顶部,厚度为10.6米;向西城墙顶部厚度为3.6米。这是由于南京的城墙“因山就水”,且“筑有先后,分段而筑”,所以城垣内部结构,呈不统一的现象。无护城河扼守。明城墙的13城门中,几乎都有护城河作为扼守的障碍,并有桥梁连接城里城外的交通。而太平门偏偏就无护城河可扼守。唯有城门位于南京钟山的西南麓,因为作为扼守钟山通向城内最近的通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媒体报道重建中的太平门图片

太平天国因太平门被炸覆灭?

太平天国覆灭,最直接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太平门被炸开,南京城防失守。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是个打仗不要命的主,特别喜欢围城,被称为“曾铁桶”。从1862年到1864年,他打到天京城郊后,围城达2年之久。由于南京城高墙厚,太平军死死抵抗,曾国荃一时无法得手。

等到曾国荃功破龙脖子后,太平军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太平门城墙。湘军决定在“龙脖子”附近掘地道,安置炸药。数十座炮台猛轰,600多袋火药引爆,1864年7月19日,随着天崩地裂地巨响,太平门城墙垮塌,当晚,天京陷落。

太平门城墙炸开后,史料记载,当时“轰开城垣二十余丈”,直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廷才有财力重修这段城墙缺口,并立碑记事。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建被毁的太平门城楼。

表面上看,太平天国的失败,是没守住太平门,但实际上,它的失败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毛主席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因为斗争手段错了,而且内部两权对立,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取得胜利后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