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陈晓卿用三句话概括董克平:北大毕业生里最懂吃的人,餐饮评论界里最勤奋的人,美食圈里人缘最好的人。

作为京城美食大家,董克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混过一段音乐圈,后来去广州,转向美食领域。和其他美食评论家不同,他从社会学、科学、历史学等方面,探讨一道美食的前世今生,已出版10余本美食评论著作。

7年前,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主体部分拍摄完成后,部分菜肴为了有更好的视觉呈现,需要集中精细补拍,陈当时和餐厅不熟,只好向董克平求救,董克平一口答应,牵线安排了绝大多数拍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董克平携新作《吃鲜儿》到汉阳物外书店,畅聊湖北菜的接地气和高大上。董克平曾在汉口住过8个月,武汉丰厚的水产、腊肉、排骨藕汤,湖鲜江鲜,给他很深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从早餐开始了解武汉。2002年后我曾在亚洲大酒店住过8个月,武汉早餐的丰富性,让人叹为观止。不管是时髦女郎还是老人,武汉人习惯一边走路一连吃早餐,非常有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象最深的食物是武昌鱼。武汉人觉得它太平常,其实只要新鲜的武昌鱼,料理方法得当,烧出来都好吃得不得了。“这次重回武汉,我发觉人们的口味变化特别大,与时代一样,这十几年也是饮食最丰富和最剧烈变化的时代。面对很多外来食材,本地人很难做到敝帚自珍。我觉得武汉完全可以多一点美食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止一次强调,武汉大闸蟹,不亚于江南。因为螃蟹好不好,只看湖水,湖水清,饵料足,沙底清,生产出来的便是好蟹,梁子湖就具备这些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级烹饪大师卢永良,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烹饪大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扎实实践,他非常佩服。他曾吃过卢大师的鱼头泡饭,至今齿有余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食物去了解一个城市可能是最便捷、也最容易的。比如:风土人情,物产,气候等,都可以在食物中得到印证,一个城市的美食必然与城市的性格相关。在董克平看来,牛肉粉最能代表武汉的性格,香得酣畅淋漓,有点像武汉的女人,泼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克平关于美食的评论很少简单地谈,好不好吃,好吃在哪儿?而是探究这道食材,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会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在当代餐桌上。

以武昌鱼为例,孙权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他因此迁都,改变了历史。武昌鱼哪里的最好吃?梁子湖的最好吃,这其实与季节、地理以及水文相关。还有,武昌鱼应该有13或是14根刺,14根刺儿的又比13根刺儿的好吃,为什么刺儿的多少决定了味道?因为水的压力决定了鱼肉的嫩和老。

在董克平的饮食经验中,湖北的饮食要比湖南丰富,比河南河北要高出许多。让他开心的是今年3月在武汉遇到卢永良,正在编篡《楚菜大词典》,把“鄂菜”更名为“楚菜”,不仅听起来舒服多了,更把湖北菜由“鄂”扩大到“楚”,找到了历史的根,辉煌值得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克平希望读完他的《吃鲜儿》,最好的收获是合上书,琢磨下食物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这么做?调料怎么放?当你弄懂食物背后的文化,食物的吸引力会更大。

科学分析表明,一个人的胃,6-9岁最快乐。这个时候,你吃到的东西,不是外婆奶奶做的,就是爸爸妈妈做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味蕾记忆最清晰,以后不论在哪个地方尝到它,都有幸福的回忆在心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爸妈、外婆做的东西最好吃,其实和你的胃快乐相关。”

而不管时代怎么改变,一家人一桌子吃饭的传统,要保留。和对的人,一起吃好吃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End-

文字/ 周